言“资”有理是毕马威中国专为关注香港资本市场的读者而设的公众号专栏。本专栏将定期为各位带来香港资本市场的最新动态,分析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分享我们对市场上一些热门话题的观点。本期我们将聚焦于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热潮,为各位读者分析相关企业赴港二次上市的各种诱因。
本期内容
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已成新趋势,当中不乏行业或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短期内将为香港新股市场注入动力。
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除了为响应国家政策外,香港监管机构的优化措施亦为相关企业赴港上市提供诱因。
香港资本市场再融资优势明显,为A股上市公司提供额外的融资渠道。
A股公司赴港上市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关企业需提升自身能力及管理水平以满足香港资本市场及投资者的要求和期望。
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热潮
于A股上市的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刚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的主板上市,其集资额(未计超额配售)达到358亿港元,是本年至今香港集资额最高的一宗新股上市。
宁德时代成功上市可谓将今年上半年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潮进一步推至高峰。其实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热潮于2024年就已揭开序幕,2024年香港新股集资额排行榜前三位当中,A股上市公司就独占其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的)和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而今年这一趋势可谓更进一步。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正在处理的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A+H”)上市申请多达25宗(去年底只有3宗),相关企业的A股总市值超过2万亿人民币,当中不乏各行业或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A股市值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就有8家,而超过100亿人民币的更多达21家。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正逐渐成为香港新股市场的重要增长动力。但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
表1:赴港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市值分析
(4月30日正在处理的A股上市申请人按截至2025年5月16日市值计)国家政策支持A股公司赴港上市
其实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有不少诱因。首先当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去年四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证监)为了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发布了五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支持内地龙头企业来港上市。中证监推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的政策,将为内地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香港监管优化上市审批流程
除了内地监管机构,香港的监管机构在吸引优质的A股上市公司来港上市方面亦不遗余力。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与联交所于2024年下半年就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以优化香港新上市申请的审批流程时间表,当中就包括了有利于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措施。
在新措施下,证监会及联交所分别只会发出两轮监管意见,并在不多于40个营业日内确认相关申请是否存在重大的监管关注事项。若上市申请人为合资格的A股上市公司(具体要求见下表),则证监会及联交所分别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并在不多于30个营业日内确认相关申请是否存在重大的监管关注事项。相关措施为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提供更快的审批流程,某程度上亦有助推动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
表2:联交所A股上市公司简易审批流程的具体要求
* 该等市值的计算应参考 (i) 有关A股上市公司基于新上市申请之前五个营业日的平均A股收市价所计算的A股市值;及 (ii) 该公司H股在联交所上市时的预期市值。
香港市场的再融资优势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同时意味着“二次融资”,为公司进一步发展业务提供资金。
长远来说,公司有望进一步受惠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优势。相比内地A股市场,香港市场有着不错的上市后融资功能,除了融资工具更多样化(包括配售、供股、公开发售、可转债、股权认证等)外,审批时间相对较短,审批程序相对简单,连募集资金用途的限制亦较少(只需在披露文件中说明资金用途,并在后续报告中更新相关信息即可)。数据亦显示香港再融资市场规模连续多年超过新股市场规模。以2024年为例,香港股票市场的融资总额约为1,900亿港元,当中上市后股本证券再融资的金额超过1,000亿港元,而同期的首次上市集资额则为870亿港元,占总额不到一半,可见香港资本市场在再融资方面的优势,亦是吸引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重大诱因之一。此外,香港上市亦有助公司接触更多国际投资者,对于有海外业务或者出海计划的公司尤其吸引。
表3:2024年香港股票市场融资额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联交所网站两地估值差异有望逐步收窄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先A后H”模式下H股股价相对A股股价普遍存在折让,例如美的H股招股价与A股股价相比存在约20%的折让,而宁德时代的折让率则为6.5%。不同企业的折让幅度各有不同,当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对相关行业的偏好、股息率、投资者结构差异、流动性溢价、汇率波动以及当时两地股市的整体气氛等。总体来说,随着越来越多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相关企业H股上市的定价模型持续优化,AH估值差异有望逐步收窄,利好更多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另一方面,赴港上市后A股上市公司通过引入国际化的长期投资者将有助优化其股权结构以及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振公司的股价。因此,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虽然H股的IPO估值可能会较A股市场有所折让,但赴港上市对于A股公司而言仍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A股公司赴港上市有助增强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综合上述四大因素,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趋势预计将在2025年延续下去。随着宁德时代上市进一步推动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此刻可说是A股上市公司来港上市的一个好时机,为相关企业带来机遇。当然,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赴港上市并非没有挑战。在享受监管优化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例如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香港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都有着与A股市场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因此企业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适应新市场带来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赴港上市,两地资本市场的联动将进一步加强,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并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本文作者
邓浩然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2833 1636
mike.tang@kpmg.com
于思瑶
资本市场高级经理
毕马威中国
+852 2140 2373
joy.yu@kpmg.com
全国
刘国贤
资本市场及执业技术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2826 8010
paul.k.lau@kpmg.com
北方区
余慧心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6 (10) 8508 7030
janette.yu@kpmg.com
文肇基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6 (10) 8508 5548
terence.man@kpmg.com
华东及华西区
冯炳光
华东及华西区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6 (21) 2212 2629
john.fung@kpmg.com
陈定元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6 (25) 8691 2710
kenneth.ty.chan@kpmg.com
莫康妮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6 (21) 2212 2479
connie.mo@kpmg.com
华南区 / 香港
刘大昌
香港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2143 8876
louis.lau@kpmg.com
邓浩然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2833 1636
mike.tang@kpmg.com
谭晓林
资本市场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852 2978 8188
elton.tam@kpmg.com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5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