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破难题,创新促发展。近年来,中共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印发改革典型案例红榜通报。
这些改革样板从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河南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的生动实践。
顶端新闻特别推出《“微”观改革》系列策划,聚焦示范性、引领性的改革红榜案例,通过微观视角,解析改革密码;透过一线实践,提炼经验样本。
文/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上榜案例:
河南博物院探索“大文创”发展新路径
五一假期期间,河南博物院文创商店内游人如织,多款明星文创产品甫一上架即库存“告急”;西配楼玛雅文明特展吸引了无数省内外游客,一票难求;华夏古乐厅《稼穑千年》专题赏听会创下单日加演至3场、服务观众突破5000人次的新纪录;主展馆讲解员全员上岗,单日最高接待观众达22批次。
近日,河南博物院凭借“文创产品开发改革试点”实践成果,荣登河南省2025年第一季度改革典型案例红榜。数据显示,该院年度文创收入突破9000万元大关,若计入其带动的文旅综合效益、社会文化效益,整体价值贡献呈几何级增长。
从学术殿堂到大众课堂,从历史记忆到时代IP,河南博物院——这座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文博殿堂,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全国文博机构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01
从“小商品”到“大文创”
河南博物院打造“三位一体”战略布局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至六年前。
彼时,刚刚起步的文创商店只是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子,年营收刚过百万。“我们守着贾湖骨笛、莲鹤方壶这样的顶级IP,却做不出爆款,走不出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至今记得当时的“窘境”。
随着国家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试点,河南博物院成为首批“吃螃蟹者”。
△位于河南博物院一层出口的文创商店经过数年发展,文创商店已经发展成为2000平方米多业态的品牌店,渠道涉及30多个地区和国家。如今在很多景区和商业街,河南博物院品牌形象店“豫来遇潮”已随处可见。
然而,货架上的文创商品只是河南博物院“大文创”发展蓝图的一部分。在近9000万的营收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约6700万元,其余部分则是“大文创”理念下孕育出的新业态。
△含元殿XR实景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介绍,除文化文物创意衍生品外,社会教育、公众研学、特别展览、内容出版、数字文创、文旅演艺、科研成果转化等文化增值服务产品均属“大文创”的范畴内。
进入2025年以来,河南博物院在创新业态模式上可谓动作频频。
△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现场今年年初,河南博物院推出“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为游客精心编织了一场前所未有、如梦如幻的沉浸式视听盛宴。观众只需要佩戴专业VR头显眼镜,便可一秒穿越至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洛阳。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玛雅VR超沉浸体验展”成为一大现象级展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观众穿越至中美洲热带雨林,探秘金字塔构造与玛雅历法奥秘,单日游客人数超5000人次。
这三场活动均是由河南博物院与第三方公司联手打造。史自强表示,河南博物院构建了“文物资源+社会开发+产业链共建”三位一体的共享模式,与社会力量共享文物资源,吸引企业参与文创开发,共同打造文创产业链。
02
从“麦田里”到“菜市场”
河南博物院跨界传播让文物走出博物馆
△麦田里的博物馆2022年,中原大地即将麦熟之际,当从全省博物馆精选的40件馆藏文物复制品出现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麦田里,62岁的农民王建国心里直犯嘀咕:“祖宗的东西咋跑地里了?”
最终,这座引爆全网的“麦田里的博物馆”带来超1亿次网络曝光。
△麦田里的博物馆次年,深谙“流量密码”的河南博物院在麦浪起伏间布置59件来自沿黄九省(区)12家博物馆文物的仿制品,让观众在麦田与文物的交融中,领略黄河文化的魅力。
更大的胆识体现在“下沉战略”。2024年,河南博物院联合眷茶,在郑州市纬四路农贸市场打造了“菜市场里的博物馆”,让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绿釉立姿陶狗等文物复刻品出现在菜市场摊位上,与瓜果鲜蔬相互映衬。
△菜市场里的博物馆酒香也怕巷子深。河南博物院从未停止文化出海的脚步。
△菜市场里的博物馆宋华介绍说,“华服来潮”汲取了中原文化精髓,走上英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美国纽约等国际舞台。2025年春节,在阿联酋迪拜,国际模特身着“华服来潮”明星产品马面裙,向观众展示东方服饰之美,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符号体系的构建。
△“华服来潮”亮相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英国同拜活动近几年,通过参展、授权和渠道售卖等方式走向世界,考古盲盒不仅在国内爆火,还通过国际授权展和跨境电商渠道销往海外;“绢舞飞天”“华服来潮”品牌服饰等文创产品登陆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
03
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
为全国文博单位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样本
若问“考古盲盒”有多火,或许河南博物院南门马路对面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在郑州市经七路开烟酒店的朱先生至今记忆犹新:“博物院对面的酒店里都住满了前来买考古盲盒的人,还没开门的时候就在门前广场上排成了‘贪吃蛇’。”
鲜为人知的是,考古盲盒的生产地并非在郑州,而是位于洛阳市宜阳县下龙村。
△考古盲盒生产车间随着考古盲盒的爆火,村民的日子也红火起来。曾有媒体报道,工厂加工部主管张百岁年轻时因意外烧伤致残后回村,日子过得紧巴。“盲盒”进村后,他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大拿”,下龙村还有30多人实现了就业,月均收入近3000元。
史自强告诉记者,自河南博物院文创部门成立以来,先后与两百多家民营企业合作,指导开发文创产品超两千款,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间接带动万余人就业。
△“蛇如意”钧瓷手办盲盒“通过共享发展,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模式,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更以市场化手段破解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瓶颈,为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做出了应有贡献。”
从体制改革到产业生态构建,从技术创新到价值出海,这场改革试验的意义早已超越9000万营收本身。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所言:“这不仅是为了效益,更重要的是为了博物馆肩负的责任,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在博物馆。历史与未来,正在这里进行一场双向奔赴。”
04
专家点评:
博物馆“大文创”体系重构文博生态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 龚良
我们提出的“大文创”体系建构,本质上是对博物馆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位。
博物馆文创应当承载三个核心使命。首先,作为地域文明的解码器,将馆藏文物蕴含的文化基因进行当代诠释;其次,充当专业研究的转化器,使学术成果通过创意设计具象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产品;最后,成为文化传播的助推器,构建"物—人—社会"的持续性价值传递链。文创商店作为博物馆的“文化会客厅”,其核心功能应定位于建立观众与文明的情感联结,而非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
我始终主张,优秀的博物馆文创必须具备双重转化能力。一方面要完成历史文脉的当代表达,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另一方面要实现文化价值的具象传播,使观众能够通过产品与千年前的文明展开对话。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复制,而是需要建立在对文化本源的深度理解与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