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京西模式口,如今是City walk的热门路线。去年,这条古街的客流量达到600余万人次,不久前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模式口底蕴深厚,它是明清通往塞外的古商道。如今,1500米长的大街两侧,分布着19处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博物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空间群落。
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模式口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源泉。站在新的起点,要更上层楼,模式口还需从哪些层面突破?记者连日来深入街区展开调查。
上个周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模式口街区上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街区西侧,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启动了石刻文化月,丰富的活动加上公益讲解,帮助市民了解石刻文化。东侧的承恩寺里,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焕新开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艺术精品。大街上,还有一群孩子在快乐奔跑,他们正在参加“骆驼祥子的宝藏”亲子剧本徒步活动,在集章打卡游戏中感受古街的魅力。
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着街上的每一个人。在这条历史文化街区漫步,每走几步就有一家博物馆、美育空间或艺术小品,街区中央的龙王庙广场,保留有曾为京西驼队饮水所用的老水井,如今还植入了红色电力文化展览。向西走几步,第三过街楼遗址的门洞中,保留了修缮时曾在地下发现的石狮子。由老爷庙更新改造而成的“古道斯存”,如今既可以喝咖啡,也能欣赏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展……
“街区面积不大,文化密度却很高。”石景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分布有法海寺、承恩寺等19处文物保护单位,4家博物馆和2家类博物馆,涵盖自然遗迹、历史艺术、非遗技艺、数字科技等诸多类别,形成了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别具一格的美育空间特色生态群落。
一问 寺与馆
实现一体化运营,如何找到“公约数”?
在模式口开展一场文化之旅,体验如何?记者首先来到法海寺探访。周末正值旅游高峰,不少游客奔着明代壁画而来。壁画真迹,保存在大雄宝殿避光的空间内,游人进去前要先戴鞋套,然后拎着手电筒,跟随讲解员参观。展览条件虽有限,但当电筒微光打在墙面壁画上,呈现出沥粉堆金而成的线条轮廓时,没有人不为600年前明代画师精妙的技法感到震撼。
不过,为了保护文物,参观壁画真迹需要在网上提前预约,每天6个场次仅开放名额约90人。促进文物活化利用,石景山专门在山门外不远处建设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展示和解读壁画艺术,让“沉睡”的壁画动起来、活起来。
走进壁画艺术馆,相比大雄宝殿里的局促,数字展厅内显得流光溢彩、舒朗宽敞,墙上一块块4K高清显示屏,原比例还原了壁画真迹,还可以放大、拉近展示局部精彩细节。球幕影院中,影片演绎了壁画创作的幕后故事。然而在炫酷精美的大厅里,参观的游客却只有寥寥数人。
艺术馆客流量少,价格可能是主因。记者在预约购票平台看到,艺术馆工作日门票80到168元不等,节假日更高。另外,法海寺与艺术馆的线上预约平台不统一,购票时寺、馆缺乏联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流。
以壁画为核心的寺与馆,参观游览时却成了两个分散主体。这背后,法海寺日常管理由法海寺文保所负责,而壁画艺术馆则由第三方公司实际运营,不同的运营主体,缺少统筹协调。
与法海寺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内部运行情况如何?作为承恩寺的管理单位负责人、法海寺文保所所长褚鹏程介绍,承恩寺引入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走出了一条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燕京八绝博物馆展陈内容丰富,游客来了有精品可看,在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精心运营下,承恩寺迎来稳定客流。
今年4月27日,承恩寺携手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重新开放,5月17日又上新了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大雄宝殿、法堂等展厅内,人气很高,游客络绎不绝,甚至有明文化爱好者专程从昌平骑摩托赶来打卡参观。
不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非国有博物馆合作,管理运营的侧重有所不同。管理单位注重文物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上多追求社会效益;而运营方在提供优秀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生存,需要关注客流量、市场推广、传播宣传等。
对此,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建议,应考虑馆寺一体化运营策略,找到最大“公约数”,彼此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共同发展。探索建立相对统一的运行标准和政府保障机制,推动文物保护、藏品展示、运营服务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平。
二问 大与小
同一群落冷热不均,如何形成文化合力?
探访完两处“大馆”,记者继续走访其他规模小一些的美育空间。
上个周六,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启动的石刻文化月活动,吸引不少人参观。这里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田义墓,以及大量精美石雕石刻。
另一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则显得十分低调。这家展馆的位置相对隐蔽,记者走到模式口北街,跟随指示牌转弯后,又沿着永定河引水渠行走一段,才到冰川馆。这时,大街上热闹的人群已不见踪影。
虽是周末,馆内的人并不算多,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馆内保存的冰川擦痕遗迹。展厅内,展览的设施和展陈内容已有些陈旧,相关负责人介绍,冰川馆上次改扩建的时间是2009年,计划今年底全馆将迎来一次全面改造升级。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龙泉寺、永济寺、红色电力展馆等地,这些空间要么没有开放,要么客流也相对较少,与客流最多的法海寺、承恩寺比,相形见绌。
为什么“大馆”以外,其他地方人少?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些美育空间的存在。有游客告诉记者:“这次赶巧碰到有活动,我才注意到大街上还有一处石刻馆,里面的艺术精品很丰富,但是知道的人太少了。”
一条街区的不同空间,“大馆”的客流没有向“小馆”辐射。同一个美育空间群落,尚未形成文化合力。
三问 有与无
主题文创不多,文化特色如何走进消费场景?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走访了不少沿街商户,这些包含民宿、咖啡、酒吧、餐饮等不同业态的空间内,产品经营各有特色,唯独与模式口历史文化有关的产品不多。
例如,在其他景区经常能够见到的文创雪糕、主题咖啡拉花等,在模式口却并不常见。美山51号主理人林芳如告诉记者,自己也考虑过开发文创雪糕等产品,但是涉及产品设计、宣传推广,单打独斗费用不菲,加上街区缺乏统一的安排和规划,这样的想法一直没有实现。
民宿方面,199号院保留的老宅北屋,内部尚存大梁、地窖、大炕,墙上挂了一幅壁画作品,留有老街的味道。除此之外,街区大部分民宿均设计为时尚简约的现代风格。市民游客走出法海寺、承恩寺,在街区内休息、吃饭、喝咖啡,利用票根享受促销优惠,或是体验基于街区历史文化二次开发的文创产品,仍不太多。
是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吸引力不够吗?或不尽然,在文创店京西镖局,一款法海寺藻井冰箱贴就卖得很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冰箱贴售价58元,线上线下销售都很火爆,近段时间还出现了代购,有人专门为上海等全国各地粉丝代购产品。
如今,模式口经过提升改造,已经升级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街区在文化内涵品牌挖掘、馆寺商户联动机制、博物馆集群形象塑造、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等方面,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