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公布
金隅兴发科技园、绿心森林公园等入选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
◆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
◆通州区绿心森林公园生态修复
◆昌平区北小营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区段)生态修复
◆平谷区镇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生态修复
◆昌平区南口采石场生态修复
◆昌平区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生态修复
◆大兴区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
◆温榆河公园生态修复
◆海淀区一亩园生态修复
◆海淀区“清河之洲”(树村段)滨水绿廊景观提升
◆房山区大石窝镇土地整治修复
◆延庆区官厅水库八号桥水质净化湿地生态修复
◆朝阳区亮马河生态修复
◆石景山区首钢园群明湖生态修复
◆怀柔区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昨天(19日),北京市首届“新时代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市规划展览馆发布,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等16个案例入选,为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彰显首都生态治理的创新示范作用。
今年3月,首届“新时代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启动,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土地学会、北京地质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发起。评选采用“案例征集、公众票选、专家评荐、综合审定”的方式,最终共16个案例入选。
开采矿石的矿区,生态修复后被打造成景观绿地;生产水泥的老厂房,修缮改造后成为教学楼与宿舍;以往运输煤炭的火车头、碎石机等,成了承载园区工业记忆的景观……在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立体式矿山公园是科研人员的天然“氧吧”,也为市民提供户外游憩的好去处。
“矿山生态修复后,裸露土覆绿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共种植7100棵树,绿化率由修复前的60%提升至87%。”相关负责人介绍,矿山生态修复区吸引了白鹭、猫头鹰、赤麻鸭等动物群落回迁,增加动物群落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矿区与厂区闲置资产被盘活,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科技、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取得长远经济效益。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案例折射首都生态治理理念之变、路径之变和动力之变。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960万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公园总数增至1100个,三分之二实现“无界”融通,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绿色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北京以规划为引领,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表示,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是从“拆违腾地”的华丽蜕变,到“生态修复”的多元协同,再到“价值实现”的创新探索,生动勾勒出北京生态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