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易 水
日前,一名驴友在广东英德市网红打卡地“一线天”溺亡,家属向21名同伴索赔86万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地此前发布通告称,“一线天”等区域是自然保护区不是旅游区,未对社会公众开放,对未经批准擅自进入上述区域探险、戏水、溯溪者,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严厉处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兴旅游方式的涌现,一些游客不再满足于游览传统的景区,逐渐热衷于探索游玩一些未开发、人烟稀少的“野景点”。
所谓“野景点”就是指未经开发、未纳入正规管理、不向游客开放的自然地带。这些区域往往因缺乏专业管理和科学保护,极容易产生游客安全、环境破坏等问题。
事实上,近几年,从相关部门、相关地方到相关平台都在积极治理“野景点”乱象。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避免在没有正式开发开放接待旅游者、缺乏安全保障的“野景点”和违规经营的私设“景点”开展露营活动;2024年10月,应急管理部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对“野景区”、网红打卡点的安全警示宣传和流动巡查,严防违规冒险进入……
一些平台也陆续行动起来。2024年7月,抖音发布公告称,启动为期两个月的“风险地点”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关注“野景点”游玩,包括用户发布的涉及未开发区域或非专业人员进行的高危景点打卡、露营、探索、穿越等内容。
治理“野景点”乱象,需要多部门、多地方、多层面、多渠道、多平台共同发力,携手共治。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
针对“野景点”的安全风险,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深入展开对游客宣传和教育。例如,用VR/AR模拟“野景点”事故场景,通过多渠道向游客开展沉浸式宣传;尝试邀请“野景点”事故中的遇险者现身说法,参与公益宣传片、纪录片的录制,通过讲述真实经历让游客受到深刻教育。
同时,向游客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警示震慑作用。比如,根据现实案例,对于破坏未开放区域生态环境的行为,游客可能会遭遇公益诉讼;根据一些地方条例,擅自进入封闭区域或者“野景点”,一旦遇险或者迷路,游客需自担救援费用。
其次,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联动治理机制。
治理“野景点”出实效,需要上下一盘棋,多方积极联动。从责任分工来看,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加强矿山、森林、草原等风险监测,文旅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文明旅游宣传,地方政府加强落实属地责任……同时,公安、应急、环保等部门定期巡查,展开联合执法,对违规进入者进行罚款等处罚。
再次,疏堵结合,积极推出“替代方案”。
有些游客为什么喜欢去“野景点”,这是需要探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游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兴起,游客容易被网络信息所吸引,去探寻小众独特的“野景点”。
对于平台而言,一方面,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应加大内容核查力度,下架违规推荐的“‘野景点’打卡指南”等,并对相关内容标注醒目的风险提示;另一方面,相关平台可以利用算法,向搜索相关“野景点”的用户优先推送官方安全提示以及正规景区推荐。对于商家而言,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等旅游经营者不得将“野景点”作为旅游产品予以销售和推荐。
除了“堵”,也要“疏”,积极推出替代性方案、补偿性方案。比如,开发替代路线,探索推出合规的替代性观景路线或产品,分散人流;条件许可成熟的情况下,将“野景点”的“安全区域”进行系统规划、科学打造,回应游客需求;而一些正规景区更要自我反思、自我检视,不断推出真正适应游客需求的新产品、新线路、新体验。
这方面,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的案例值得一提。箭扣长城一直是驴友热衷攀登的“野长城”,此前多次发生过驴友遇险事故。今年北京怀柔区两会期间,怀柔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为正向引导公众合法参观游览长城,将围绕箭扣长城修缮工程,开展公众参与长城参观、修缮等活动,推出箭扣长城展示点段,通过标识等手段,提供了解箭扣长城的小型游览路径。
最后,进一步加强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
探索在“野景点”附近配置智能监控,合理安装红外摄像头、无人机巡查等;构建电子围栏,联合相关通信运营商,通过手机基站发送预警短信;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位置服务类应用,探索在“野景点”坐标弹出风险警告,并提供最近的安全景区导航;在网红“野景点”安装感应式广播,游客靠近时自动播放安全提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