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安顺市虹山湖调蓄公园建设项目,让老百姓乐享海绵生活。(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彭银
在5月11日至17日第34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期间,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同推进城市节水”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形式新颖、覆盖面广的节水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全民节水意识。
在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节水工作已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抓落实为第一要务,指导各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漏损治理,积极开展节水法规政策宣贯、推行节水理念、普及节水新技术,锚定节水战略,将节水工作融入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老旧管网改造等重点工作,从设施建设、智慧管理、公众参与等多维度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节水路径。
严控公共管网漏损 杜绝隐形资源浪费
供水管网漏损治理是城市节水的关键环节。“我们指导各地严格控制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扎实推进供水管网漏损排查治理,稳步推进城镇老旧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建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贵阳市、六盘水市按照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实施方案抓好漏损治理试点建设工作。贵阳市四项经验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第二批)》。
拧紧“水龙头”,将“跑冒滴漏”一网打尽。在漏损管控上,黔西南州兴义市通过“层级细化+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建立三位一体的DMA分区系统,将传统粗放的漏损治理模式升级为精准化、智能化的管控体系。同时,为提升检漏工作成果,降低供水漏损率,兴义市聘请第三方机构专门开展检漏工作,通过“白+黑”检漏机制精准定位漏点,管网漏损率降至国家控制目标以下。
强化供水管网节水降损,是协调推进城市更新与节水行动的重要举措。在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时代背景下,贵州水投水务盘州公司通过强化工艺革新、管网改造、意识提升等举措,探索出一条高效节水的供水路径,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供水服务的提质增效。
遵义市则采用DMA分区计量、GIS管网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调度(SCADA)等智慧水务平台管理,进行管网漏损的精准定位,初步形成四级分区管理、管线与流量压力监控点进行同步监控的格局。通过远传水表、流量计等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供水计量管理水平。2018年以来,遵义市累计投资上亿元用于全面实施“一户一表”及供水管网建设改造,实现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
科技加持节水管理 引领控水节水变革
高校是节水的重要阵地。近年来,贵阳市积极探索,在贵州财经大学引入“智慧节水+合同节水”模式,建立了一套覆盖全校的“智慧节水管理控制系统”。
该智慧系统以“用水数据化、管网信息化、节水智能化”为核心,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五大核心模块协同运作,构建了校园节水智慧中枢。
作为敏锐的“用水感知器”“地下管网守护者”“健康监测仪”“智能管家”“数据分析师”。这套先进的节水系统从合同节水管理前的80立方米/(人·年)降至42立方米/(人·年),节水率高达47.5%,每年节约水费达200万元,同时节省人工、材料及管理成本约120万元。
如今在贵州财经大学校园,上完厕所后冲水自闭阀使用3秒内自动回弹关闭;师生用水实况直通终端;运维模式从“被动维修”升级为“主动预防”。
随着合同节水工作开展,贵州财经大学接连获得“省级节水高校”“贵州省节水教育基地”等荣誉,学校也从节水工作“奋进生”转变为“示范生”。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智能化技术正成为推动节水工作的核心驱动力。铜仁市印江自治县自2021年成功创建节水型城市以来,积极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建成“智慧水务”系统,集成取水许可、水量监测等功能,实现用水全过程动态监管。
黔东南州凯里学院等高校也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安装智慧水务平台,年节水率达60%,节约水费196万元,获评“国家级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和“国家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
通过数据监测、精准调控、智能分析和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手段不仅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用水模式,为城市节水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初显成效 擦亮生态宜居底色
鹅卵石铺成的过滤带、仿大理石的透水铺装、下沉式的绿地花园……这些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后,有了新的叫法“海绵城市”。
近年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积极指导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遵义市新蒲新区海绵城市项目、安顺市虹山湖海绵化改造、六盘水市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功能与景观兼具的精品海绵项目,正书写着人水共生的时代答案。
“以前一下雨就积水,现在小区环境变好了,雨天也不怕了。”安顺市平坝区文明社区居民张先生的感受,印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
路面积水雨污混流、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小区景观水池影响室外环境……这些曾困扰居民的烦恼,随着小区海绵化改造统统得到了解决。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在视觉上提升了城市品味,更在实质上改善了水资源的管理与循环利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全省各地正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近年来,铜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专项规划,并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套标准体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
地方立法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法治保障。2024年10月1日,《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发布实施,这是安顺市系统化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标志着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和规范化,为今后安顺的海绵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随着“海绵+园林景观”“海绵+老旧小区”“海绵+城市管网”等创新模式推进,一个个海绵项目让安顺市日益实现城市与自然的互融。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特色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注入了新动能。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普及,在贵州,越来越多的海绵建筑、海绵道路、海绵绿地等基础设施已走进百姓生活。在城市干道、公园、小区,“会呼吸”的城市海绵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带来的变化。
节水行动,只有进行时。今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深入贯彻落实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工作部署,落实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和老旧管网更新改造,运用智能化监测手段构建高效安全的供水体系,以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为重点,推广节水技术创新运用,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节水意识提升。同时,紧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科学谋划实施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工程项目,夯实城市节水基础设施。
上一篇: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