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从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引导农机穿梭于广袤田野,到5G物联网实时监测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数据;从无人机在果园上空高效喷洒农药,到区块链技术为每一棵蔬菜建立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当前,智慧农业正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文件聚焦推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部署了8项具体举措,为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切实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我国智慧农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目前,从生产应用场景来看,我国智慧农业生产主要以数字平台服务和智慧种植为主,占比总和达67%,植保无人机、智慧养殖占比分别为20%、12%。我国已初步建立智慧农业创新体系,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现场快速测量装备、大型农业通用型机器人化作业平台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为加速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我国支持建设了一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一批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模式形成,一个个智慧农场、牧场、渔场拔地而起。
智慧农业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智慧农业作出系列部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伴随着数据要素在农业全产业链中深度渗透、融合应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也加速提升,推动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显著增强。例如,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加快建设,能够推进农业数据资源的整合治理和交换共享,强化对重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监控,减少信息不对称。我们看到,农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全环节智慧化、数字化改造方面,为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新空间。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智慧农业正为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提供助力,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生产环节,通过安装在农田中的传感器收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经智能分析后,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农事建议。在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能够使其在精确控制加工精度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口感,还能根据农产品的大小、色泽、瑕疵等进行快速分选,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运输过程中,先进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能够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一些地区采用液氮制冷技术,使农产品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速冻,最大限度地保持其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提供市场导向的信息,促进农业产业链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报告指出,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0.59万亿元,展现了农村经济智慧化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当直播变成“新农活”,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智慧农业的发展也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通路。
未来,智慧农业必将有更多的“打开方式”。让我们一同期待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唱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作者:熊学艺,系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在四川全面实施
下一篇:成都无人驾驶公交车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