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北屯市玉带河景观带(资料图片)。十师北屯市积极倡导绿色、清洁、环保理念,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目前,公共绿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城区公共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42.86%,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在位于五家渠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恒源水务有限公司龙河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查看微型盾构机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情况(资料图片)。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厂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5万立方米。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新江 通讯员 王静 摄
5月2日,游人在二师二十一团天鹅湾享受悠闲惬意的露营时光。近年来,二十一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水清、河畅、岸绿”的生态环境,天鹅湾凭借生态美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热门打卡地。白克斌 摄
二师三十三团的大漠生态胡杨林(资料图片)。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韩峻 摄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库区域,巡护队队员利用无人机开展日常巡护工作(资料图片)。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永安湖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已经成为候鸟迁徙越冬的重要栖息地。黄斌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永杰
“天气好的时候出来走走,呼吸着新鲜空气,感觉幸福感满满!”5月11日,七师胡杨河市市民潘志利来到家门口的公园散步,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蓝天白云常驻、碧水清波蜿蜒、沃野千里生机盎然……如今,这样美丽的场景已成为兵团人生活中的常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兵团切实履行生态卫士职责,以更高标准打好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净土保卫战管控有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兵团贡献。兵团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生态答卷,请和本报全媒体记者一起探寻。
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生态治理“四梁八柱”
5月15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4月全区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八师石河子市、六师五家渠市两座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3%,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8.3个百分点,轻度污染比例为3.4%,中度污染比例为3.3%,未出现重度及严重污染。
美丽兵团的美,既在职工群众“抬头见蓝天、低头见碧水”的获得感之中,也在一组组科学、客观的数据里。
近年来,兵团进一步落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研究制定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举措,美丽兵团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高位推动,规划先行,方能标本兼治。唯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支撑,方能以刚性约束守护碧水蓝天。
兵团启动《兵团“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形成基本思路,初步拟定22个重大项目,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5个专项规划前期工作。此外,兵团党委、兵团还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兵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落实35项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兵团主动加强部省合作、兵地合作。去年,兵团获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64亿元,同比增长32.9%,申报入库中央资金项目达88个。协调生态环境部及有关省市第三批31名技术骨干以“小规模组团”方式支援兵团。兵团生态环境局综合执法监督局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局开展“结对子”帮扶,“请进来、走出去、同台竞”监督帮扶案例在生态环境部新媒体平台“铁军风采”栏目发布。
兵地同步实施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联合召开现场推进会,开展大气监督帮扶,推动流域水污染交叉执法;专题调研、撰写报送兵地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研究报告和典型案例,形成兵地共治共享生动实践。兵团生态环境局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还共同举办了塔里木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积极积累协同作战经验。
污染防治攻坚
啃下“硬骨头” 守护“高颜值”
一直以来,天山北坡的“乌—昌—石”区域是兵团大气污染治理的“硬骨头”。作为乌鲁木齐“西大门”,十二师6个团场位于“乌—昌—石”核心区域,近年来,十二师各级党委主动作为,靠前指挥,率先在“乌—昌—石”区域完成居民和农业散煤清零,用实际行动捍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荣誉。
5月13日,十二师五一农场二连设施农业基地的温室大棚内,玫瑰、三角梅与郁金香竞相绽放,种植户张建利轻触电子屏,醇基燃料供暖系统即刻切换至恒温模式。而在两年前,二连的温室大棚烟囱还在喷吐灰白煤烟。
转变始于2023年。为改变这一状况,五一农场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连队召开专题圆桌会、现场会,从购买设备、合同签订、燃料供应等方面,对醇基锅炉改造工作进行指导和安排,为种植户把好安全关、算好经济账,确保种植户稳步做好清洁能源改造工作。
如今,十二师1141座温室的燃煤设施已全部拆除,电子温控设备取代了原来的煤铲铁钩。
此外,处于“乌—昌—石”区域的六师五家渠市、八师石河子市,2024年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9.4%,重污染天数比率7.2%,取得2017年纳入国家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背后是扎实落地的有效举措和执行效能的全面发挥。近年来,兵团紧盯污染防治攻坚,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点,兵团严控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推动“一企一策”落地见效,强化臭氧和无组织排放专项整治,开展移动源协同整治,加强散煤复烧监管。
兵团还落实奖优促先专项奖补资金8680万元,通过“创A晋B”行动,已创建5家A级、19家B级企业,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
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显著。2024年,兵团国控断面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2.6%,无劣V类水体,地下水国控点Ⅰ—Ⅳ类水质比例达到国家目标。2024年底,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伊犁河可克达拉段上榜,意味着伊犁河可克达拉段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已成为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
科技赋能监管
让生态监测“耳聪目明”
日前,兵团生态环境第五监测站、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局监测站依规同步对奎屯水库、柳沟水库、泉沟水库省控断面开展采样监测,现场对水温、pH、浊度、透明度、溶解氧、电导率等参数进行检测,并采集了实验室分析样品。
“我们充分利用监测技术手段,积极落实监管监测执法联动机制,打好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组合拳。”七师胡杨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徐强说。
环境监测不仅是记录数据的科学手段,更是生态治理的“眼睛”和“哨兵”。正是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构筑起生态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兵团持续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空气、声环境监测网及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2024年首次完成兵团全域生态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促成塔里木盆地站(荒漠)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点。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兵团优化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指挥平台,对66家重点企业实行“产生—治理—排放”全链条监管,开展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及周边监测和源解析,推进监测数据联网,为精准治污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组织13个重点行业62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兵团生态环境第一监测站还首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兵团生态环境第四监测站申报的“天山北坡典型城市臭氧污染变化过程及机制研究”项目获兵团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今年年初,八师石河子市传来喜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验室能力考核结果,八师石河子市生态环境监测站所有考核项目均一次性通过,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授予的“能力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近年来,八师石河子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积极引进先进监测设备和技术,持续优化监测流程,提高监测效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内部交流研讨会、模拟实战考核等活动,提升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激发监测人员探索创新热情。
八师石河子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王辉介绍:“2024年,师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迈上新台阶,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敢于担当的监测队伍。”
“要让每一份监测数据都成为绿色发展的见证。”兵团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兵团生态环境系统将聚焦美丽兵团建设,紧扣 “十四五” 圆满收官和 “十五五” 良好开局重要节点,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难点攻坚、紧盯重点落实、瞄准目标突破,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兵团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美丽兵团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