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封碧云,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方盈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自:存款保险对社会公众的银行体系信心的长短期影响[J].金融市场研究,2025(4):129-139.
一、引言:金融体系的“信心基石”与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犹如一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经济海洋中航行,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则是这艘巨轮的“压舱石”。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存款保险制度就如同为这艘巨轮安装了一道坚固的“防护栏”。它通过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降低银行破产对公众的影响,从而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首次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这一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①存款保险制度的兴起:从隐性到显性。在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历史的教训中孕育而生,是对金融风险的一种深刻反思和应对机制。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大量银行倒闭,无数储户的存款化为乌有,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惨痛的教训让人们意识到,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于是,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它通过设立专门的保险基金,为存款人提供有限的保障,从而在银行破产时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经历了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国依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国家信用对存款进行全额兑付担保。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隐性担保使得银行和储户都对国家的“兜底”抱有过度依赖,银行可能因此放松风险控制,储户也可能忽视银行的风险状况;二是隐性担保的范围和程度并不明确,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国家信用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它不仅为存款人提供了明确的保障,也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制度基础。
②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2015年,中国正式实施了存款保险制度,这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存款保险制度通过设立专门的保险基金,为存款人提供有限的保障,从而在银行破产时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也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它是否真的能够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公众信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③研究的重要意义:信心的力量。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是金融稳定的核心。信心如同金融体系的“润滑剂”,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因此,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公众信心的影响,不仅有助于评估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也为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深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长短期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公众对银行体系信心的变化机制,从而为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有力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①事件研究法:捕捉短期波动。事件研究法通过比较事件发生前后的资产价格变化,揭示事件对市场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三个代表性事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包商银行被监管部门接管及进入破产程序,以及存款保险参保金融机构统一使用存款保险标识。通过分析这些事件对银行股票收益率的短期影响,揭示存款保险制度在危机情境下的作用机制。
本文选择事件日前后五天作为事件窗口期,窗口期前200个交易日数据作为估计窗口期用来测算正常(市场)收益率所需系数。通过计算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得到超常收益率(AR),并进一步计算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CAAR),从而评估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②固定效应模型:洞察长期趋势。为了评估存款保险制度的长期影响,作者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是一种常用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能够控制个体特征和时间效应的影响,从而准确评估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以银行存款余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了银行个体特征和宏观货币环境变量。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准确评估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存款余额的长期影响。
③样本选择: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了36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涵盖了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这些银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短期影响分析:危机中的稳定器
①银行破产事件的冲击:信心的短暂动摇。研究发现,银行破产事件对公众信心产生了短暂的负向冲击。例如,包商银行被接管和进入破产程序的事件,导致银行股票收益率显著下降。这一结果表明,公众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尤其是对中小银行的信心受到较大影响。银行破产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金融市场中引发了短暂的恐慌情绪。公众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纷纷提取存款,导致银行流动性紧张,股票价格下跌。
②存款保险制度的稳定作用:信心的“定海神针”。尽管银行破产事件引发了市场的短期波动,但存款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特别是在小型银行中,存款保险制度显著提升了公众对这些银行的信心。例如,存款保险参保金融机构统一使用存款保险标识后,公众对小型银行的信心有所恢复,股票收益率的负向冲击也有所缓解。存款保险制度不仅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也稳定了金融市场。
(二)长期影响分析:信心的持续增强
①存款业务的增长:信心的体现。从长期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显著促进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存款余额显著增加,尤其是个人存款业务的增长更为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在长期内得到了显著提升。
②公众认知的转变:从“盲目乐观”到理性认知。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还改变了公众对银行风险的认知。公众逐渐认识到银行也存在破产风险,但同时也了解到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其存款安全,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银行体系的风险与收益。这种理性认知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也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政策建议与展望
①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筑牢“防护栏”。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在风险预警、早期纠正、危机处理和市场退出等基础性安排方面。通过明确这些制度细节,可以增强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信任,减少因制度模糊性带来的市场波动。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银行的风险隐患,早期纠正机制能够及时纠正银行的不当行为,危机处理机制能够在银行发生危机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市场退出机制能够确保银行在破产时能够有序退出市场。
②加强公众认知宣教。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因此,建议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存款保险公众认知宣教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存款保险制度的益处与局限性,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使其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银行体系的风险与收益,从而作出更明智的金融决策。
③国际经验的借鉴。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保障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优化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提升其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