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入夏后,天气逐渐变热,外卖骑手杨永顺将电动车停在白银市工人文化宫树荫下,此刻被接连的催单提示和投诉压得喘不过气的杨永顺,鼓起勇气走进了9楼的职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四十分钟后,当杨永顺走出心理咨询室时,手机依然在响,但紧握车把的手已不再颤抖。沙盘上重现的送餐路线、生物反馈仪里平缓的心率曲线,让这个终日穿梭街巷的骑手,第一次看清了情绪拥堵的“红灯区”。
这样的转变时刻,每天都在白银市总工会构建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里发生。作为全省率先探索职工心理服务体系的地级市,白银市以“工”字品牌为引领,通过体系化建设、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覆盖,为全市职工筑起坚实的心理健康防线,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焕发出崭新活力。
三级服务网络:让心灵驿站触手可及
走进673平方米的职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智能心理测评系统实时分析职工心理状态,沙盘游戏室里摆放着微缩模型,情绪宣泄室的智能互动设备正引导职工释放压力。
2021年10月,白银市总工会在市工人文化宫9楼建成白银市职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这个投资230万元打造的“职工心灵港湾”,分设个体咨询室、心理沙盘室、放松减压室、情绪宣泄室、心理团辅室等多个功能室。依托这个中心,白银市各级工会逐步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近年来,白银市总工会依托“1”个市级职工心理健康中心,搭建起全市职工心理综合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同时,县区总工会参照市级标准及运营模式,建成“5”个县(区)级职工心理服务工作室,为职工群众提供心理科普、咨询、治疗等服务。此外,建立“N”个基层职工心理服务站点(心灵驿站)。依托现有阵地资源,建成富有工会特色、符合实际需要的职工心理服务站点,广泛覆盖各类单位,有效打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最后一米”。
专业团队护航:从“心”出发解难题
连续几个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丽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作为白银市总工会外聘专家,她不仅要负责市级中心的个案咨询,还要带队开展“四进”服务。在白银有色集团的心理健康讲座现场,这位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知心大姐”的专家,用矿山故事解读压力管理技巧,200多名矿工在笑声中掌握了心理调适方法。
像张晓丽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只是白银市总工会心理服务团队中的一个。近几年,白银市总工会联合白银市心理健康协会,聘任22名心理健康专家、招募88名心理志愿者,充实心理健康专家人才库,确保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组建职工心理健康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举办心理健康公益讲座153场次。
“下一步,我们将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工作,在丰富服务方式、注重服务效能上持续发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职工群众提供普惠性、高品质、多角度、一站式立体服务,为职工的心理健康筑牢有效防线。”白银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品牌效应显现:从职工福祉到社会和谐
在白银市总工会不断探索下,“1+5+N”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白银市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不断结出硕果:据了解,自白银市职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个性化心理咨询1300余人次,团体辅导活动、沙盘体验、心理减压沙龙累计180余场次,覆盖职工群众9050余人,让心理健康真正“触手可及”。
当心理咨询室温暖的灯光照亮无数职工的心灵角落,当沙盘游戏里的微缩世界搭建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白银市总工会用创新实践证明:新时代的工会工作,既要当好职工权益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幸福生活的设计师。白银市总工会的探索,不仅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白银方案”,更体现了工会组织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随着“工”字品牌持续擦亮,白银职工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在增添更多“心”的色彩。
(甘肃工人报记者 茹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