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仅10元钱,出自75岁的退休职工方善忠。他在汇款单上这样写道:“以省吃俭用,致微薄的能量,特此敬奉人民币拾元整,请作教育发展基金之用。”这首位捐赠人的善举,在30年后被写入一部百万字的新志书;而基金会以10元善款起步,拉开了接受捐赠、募集资金的序幕。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也需要一流教育基金会。日前,上海在全国率先编纂并出版首部基金会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志(1993—2023)》。作为方志专家,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表示,该书出版代表着基金会志这一类志书“零的突破”,系该类志书的首次出版。
王荣华代表基金会授予顾家麒“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贡献奖”。(资料照片)
捐资助教,兴教强国。“1993年11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捐资160万元建造的安亭中学教学楼落成,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谢丽娟,以及市教卫办、市教育局、嘉定区领导出席落成典礼。”此事同一年,此前两个月,由谢丽娟首任会长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揭牌成立,在教育基金领域建起了枢纽型、智库性、头雁式社会组织。成立次年的3月2日,上海市1994年教育发展软课题研究资助仪式在上海教育会堂园竹厅举行,基金会决定资助课题研究经费10万元,这成为基金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资助项目。当年,基金会就向上海市十大紧缺人才培训中心资助100万元,主要用于帮助培训中心进行教材与试题库建设,为加速培养1990年代上海市紧缺人才做出了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社会的好评。
从最初的十万元,到1994年的百万元,再到后来的千万元,根据历届历年《工作报告》《审计报告》,基金会统计出各年资助额度最大项目。至2023年度,基金会资助“曙光计划”项目59个,结项224个,资助金额为1120万元。“曙光计划”系1995年设立的上海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旨在培养全市高校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对沪上高校40周岁以下的“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进行课题资助,达到既出成果又育人才效果。
“曙光计划”捐助教育事业、捐资希望小学。(资料照片)
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底,上海共有610家基金会,总资产达260亿元,其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产达7亿余元,规模居前十。早在2008年,经市民政局、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评估,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就成为首批获得上海市5A等级的社会组织之一。此后,于2014年、2020年通过复评,再获“上海市5A级社会组织”称号,成为上海市教育类唯一规范化评估5A的公募基金会。统计显示,30年来,基金会募集资金(含实物折算)累计14.02亿元,累计增值收入为7.88亿元,累计资助金额达14.67亿元。建教育强国,基金会何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投入和捐赠教育”,“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这部《会志》主要撰稿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戴建国介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会志》共有版面字数100多万字,收录图片150多幅,列有表格210多个,为教育类基金会枢纽型组织建设的未来提供研究经验和思考基柱。
“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贡献奖”首届得主曹鹏参加公益演出。(资料照片)
新书首发当天,上海图书馆、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等单位获赠此书。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表示,地方志天然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除了编志、出志,更要读志、用志,充分发挥志书资政服务的智库功能以及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
原标题:此类志书“零的突破”,上海率先编纂出版百万字基金会志,其资产规模沪上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