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5月19日电(记者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令传统专利制度和著作权制度面临诸多挑战。近日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各方专家建言:知识产权保护需跟上“AI时代”步伐。
“2025年上海浦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第十一届)”由南南合作促进会、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二十余家单位联合主办。聚焦“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工作要点”主题,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政商学界嘉宾展开热议。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中心主任张平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知识产权制度带来全方位挑战,其中专利制度之困体现在可专利性、主体适格等方面,版权制度之困体现在前端训练数据、后端生成物的重新定义,以及图像侵权认定等方面。
“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回应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否则就会阻碍后者的发展。”张平说,人工智能时代政策制定应以产业政策作为出发点,知识产权保护要有对创新的激励以及对竞争秩序的维护,还要考虑公共利益。
上海政法学院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负责人曹阳表示,围绕人工智能的著作权争议集中于几个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创建内容是否适用于版权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侵权?AI生态系统中利益相关方很多,包括开发者、部署者、训练数据提供者及用户等,如果生成物侵权,由谁来承担责任?
在曹阳看来,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从现有司法实践看,人工智能生成物无法基于现有著作权逻辑进行版权保护。面对争议,可能的路径包括:建立许可机制,针对作者建立与作品质量相匹配的补偿机制,针对平台建立基于通知和删除规则的注意义务机制。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表示,“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原则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也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著作权领域。应当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同时遵循权利和使用平衡的原则,立足实际、不囿于现行制度的束缚,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谢红表示,要强化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应该推进制度创新,提高产业保护意识,提高高质量专利全球布局能力,提高行业内部保护运用水平,并在全球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治理,包括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方面占据一定“话语权”。
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