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对数)
各位看官,市值哥上台鞠躬,今天和大家聊聊,刚刚完成上市的绿茶集团。
5月14日晚六点,绿茶集团位于投资者平台的讨论区开始有用户晒单,打新30万股中2000股,打75手中2手,不少网友表示绿茶这次上市打新中签率太低了。
按不少专业人士分析,如此高昂的热情,投资者大概率能赚一波,317倍申购额,7.2倍的国配,尽管散户占比达到了50%,但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热度没有任何问题,唯独两个隐患:1、大盘行情;2、散股恐慌性抛售。
15日港股收市,恒指下滑0.79%,绿茶随即启动暗盘交易,先扬后抑,不过交易依然火热,不少投资人趁此机会低位收筹,但大盘的隐患此时已让人不安。5月16日,绿茶集团上市首日,恒指以前一日收盘位下滑超200点开市,绿茶集团硬生生的扛住压力以7.19港元的股价平开上市。
50%的散户,不出意外的推大了交易量,两大隐患不太友善的同时爆发。尽管如此,绿茶市值还是顽强的站在四十亿以上的位置。
我们回来看看这几天的港股市场,作为一家传统消费餐饮企业,招股阶段市值48亿,也能收获如此大的市场流量,市值哥挺意外。要知道这几天除了绿茶上市之外,港股的宁德时代也已开簿打新,而宁王的市值是绿茶的数百倍,同时还有随即而来的恒瑞医药港股招股。
市值哥认为,除了绿茶集团上市给了打新投资人更好的期待之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业正处于上升期。从刚上市不久的沪上阿姨孖展超3000倍就能看出大家的热情,同样还有2月份上市的古茗,古茗发行价9.34港元,当天破发,报9.30港元收盘,次日以9.14港元收盘,但仅仅三个月,古茗股价已翻数倍至24.30港元,市值一度冲破600亿。同时还有强大的雪王——蜜雪集团,上市至今火热依旧,目前市值在1700亿上下。与绿茶高度对标的小菜园目前市值稳定在100亿以上,市盈率17倍左右,绿茶上市当天收盘后的PE仅11.37倍,以收盘价估算2025年的业绩,市盈率估摸才10倍左右,这笔账怎么算,绿茶集团上市都满满的“诚意”。
(据渠道信息了解到,绿茶上市后每年将派发当年利润 50%作为年度股息,超过上市估值的6%,仅派息这一项,以目前利润来看,投资人都能安稳收钱)。
回到上市现场,5月16日,绿茶集团(股票代码:06831.HK)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7.19港元,首日收盘市值超44亿港元。这家花了17年,从曾经杭州西湖畔青年旅舍蜕变为成功上市的中式休闲餐饮连锁企业,或许只有手持上市锤的王勤松才知道这一切的艰辛和不易——第一家绿茶餐厅诞生时,他只有36岁。
如今在聚光灯下,曾经的“网红”餐厅早已成为了餐饮业的“实力派”,在消费复苏与资本狂热的交织中,17岁的绿茶集团,幸运扛过了周期,因为它的过往,所以更多人愿意相信它会有下一个17年,这也符合投资人对未来预期可持续的正向判断。就像海底捞成立至今已经超过30年,这种信任需要岁月来沉淀。
PART 01
消费赛道的热情才刚刚开始
2025年的港股市场,消费板块成为了资本追逐的“新风口”,谷子赛道、餐饮赛道、美妆赛道等等,成为了最热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市值飙升、超额认购频现。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与投资者的集体预期。
从蜜雪集团、古茗、沪上阿姨等新茶饮品牌的密集递表,到5月16日登陆港股的绿茶集团投资者对消费概念股的热情持续升温。数据显示,绿茶集团融资认购倍数达到317.54倍,融资认购超过380亿港元,甚至有消息提到国配部分,多年未在港股IPO出手的国际长线基金和北欧主权基金,这次也有所参与。
据介绍,绿茶集团此次IPO,全球发行约1.7亿股,招股价为每股7.19港元,预计净集资额最高约12.1亿港元。本次发行中,共发行1.17854亿股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国际发售与公开发售比例为9:1,并设有15%超额配股权,在认购额触发100倍后,国配回补6734.5万股,将国配和公开发售比例推至1:1,散户就这样增加了接近七千万股。
对此,在上海吃过几次绿茶餐厅的市值哥坦言,2025年港股消费企业IPO认购倍数飙升,本质是市场对“高增长+高确定性”标的的饥渴。但认购额增多,1:1的国配与公开发售比,对目前的绿茶集团来说会有很大压力。毕竟,散户大多数以短线套利为主。
2025年中国政府将“提振消费”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叠加港股流动性回暖(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10%),消费股成为资金避险选择。数据显示,南向资金2025年4月至今大幅涌入超1600亿元,今年已超6000亿元,市场预计全年仍将突破万亿元。
在投资圈看来,本轮香港牛市底色是中国科技资产的集体重估,新消费是主线休息时的完美支线,更具有韧性的消费股,很可能跑赢市场。
不得不说,绿茶集团此次上市的时机,相比早几年的几家,取舍之间,运气已经不错。中签的散户投资者们,除了在股价上希望有所受益外,也有不少因为招股书中提到绿茶集团将在上市派发不少于1.8 亿的特别股利,由上市后的所有股东共享,而这相当于发行估值的4%回报率。在这方面,绿茶对于投资者的“诚意”预案也算是“武装到了牙齿”。
PART 02
供应链革命:从“价格战”到“成本控制”的护城河
此前上市的蜜雪冰城,以“极致性价比”横扫市场,其秘密在于自建五大生产基地,核心原料100%自供,单店物料成本仅为同业的60%。
同在5月上市的,沪上阿姨轻资产加盟模式和下沉市场布局,让资本看到规模化扩张的潜力。其背后的资本逻辑在于,消费疲软周期,投资者更青睐“成本敏感型”企业。蜜雪冰城97.6%收入来自加盟商物料采购,形成“供应链-门店-消费者”的闭环。
而这点,投资者在绿茶集团身上也发现了端倪,尤其是效率层面的突破更具行业启示。
绿茶集团与众多供应商构建分散式供应链,绿茶将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比从2021年的36.3%压降至2024年的31.1%;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全国门店运营数据,使新店平均现金回收期从19.2个月缩短至14.3个月。这种“供应链集约化+运营数字化”的闭环,让单店模型在消费分级时代展现出罕见韧性——95%新店两个月内实现收支平衡。
至于菜品制作,据了解,绿茶餐厅所有菜品都是在门店厨房完成“由生转熟”的过程,而在建中的中央厨房或许将在后续生产效率上为门店稳品控并加速供应赋能。
“以人均50-60元的定价切入大众市场,通过‘融合菜创新+高标准化’运营,绿茶集团的护城河不错。”一位券商消费分析师总结道。
PART 03
下沉市场:消费分级下的“灵活经济学”
绿茶集团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3.75亿元、35.89亿元和38.38亿元;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25亿元、3.03亿元和3.6亿元。
对于今年净利润,市场预期在4.5亿元到4.8亿元,取中位数来分析,同比上涨29.16%,至于是否能最终落地实现,这个可能要看看下沉市场的走势了。
招股文件显示,上市后的绿茶集团,其战略重心将会转向连锁化扩张与效率提升上,所募集资金约89.6%,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及涉及中央食材加工设施。按照计划未来三年,绿茶集团将新增563家门店,实现千店目标,而其中50%落子三线及以下城市。
招股书提到,绿茶集团2024年每家餐厅平均同店销售额为1033万。而经计算,2024年的465家餐厅对应38.38亿元,单店加权平均营收也达到了825.4万元。市值君对着计算机一顿猛按,若按至2027年增加563家新店,3-4年后,绿茶年度新增营收预计超过40亿元,全年总营收预计可达80亿元!!!
在绿茶餐厅的业务上,2023—2024年,为应对低线城市租金与消费力差异,绿茶选择多模式迭代,以小店模式破解下沉难题,推出面积更小、SKU精简的“轻量化门店”,小型餐厅的翻枱率较高且经营成本较低,因而使绿茶集团得以实行更具灵活性的扩展战略。
绿茶集团2023年营收35.89亿元,净利润3.03亿元,2024年净利润增至3.5亿元,提升了18.48%,尽管翻台率相比高峰期下滑后稳定在3次/天,但其通过外卖业务(收入占比18%,增速超35%)与小型化门店策略对冲了堂食压力,绿茶集团的盈利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这种“渠道下沉+小店模式”不仅带来规模效应,更能够通过高频消费对冲经济波动风险。来看看公司的毛利率,每年以2-3个百分比在拉升,2024年毛利率约68.92%,毛利更是同比提升超过10%。
即使有着不错的财务数据,绿茶集团仍需应对下沉市场竞争白热化、品控风险等挑战。在上市仪式上,绿茶集团创始人王勤松坦言:“以IPO为契机,我们将有序推进餐厅的战略性扩张。”
市值哥这些天一直想个问题:直营模式的绿茶,会不会过“重”。我们清楚,这并没有标准答案,王勤松无论是最早的青旅还是如今的绿茶,初心都是和爱好生活朋友们分享那种边吃边聊的愉悦,他对品质有极强的执念,更是他发展的底线。这种坚持,消费者才能在就餐时看到江南水乡,才能获得更好的消费安全保障,同时,公司的利润也会更高。
试问哪个做加盟的能彻底做好品控,毛利率还能做到70%?
市值哥也爱美食,湖南卫视的《中餐厅》每期都看,特别期待中式美食传遍世界。绿茶集团的故事,既要诗意的远方(千店蓝图),更需成长的根系(品控与效率)。这场资本盛宴只是开始,绿茶不在于能否复刻蜜雪冰城的千亿市值,而在于脚踏实地提高效率与确保品质时,找到属于中国休闲餐饮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