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彦
早上八点半,伊春的街道沐浴着明媚的晨光,姚金生拖着残疾的双腿挪进修理部,手指熟练地从工具架上拿起螺丝刀;同一时刻,哈尔滨的一家印刷车间里,盛国滨正手把手教新来的听障员工调试油墨浓度;绥化的康复中心飘出轻柔的乐声,邱玉梅蹲下身,将画笔轻轻塞进自闭症孩子攥紧的小手……
这些平凡又特别的日常,勾勒出龙江大地上动人的自强不息与温馨的助残扶残图景。
姚金生:铁皮房里的创业传奇
1992年的夏天,在一间四五平方米大的简陋夹缝铁皮房里,初中毕业不久的姚金生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台老旧收音机。小儿麻痹症使他走路时膝盖总是会不受控地打弯,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电器元件的世界里找到人生的方向。他刻苦钻研掌握家电维修技术,“别人能修好的东西,我也一定能行。”回忆起创业初期,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无意识地摩挲着工作台的边缘。
诚实守信,小小修理部很快被经营得红红火火。然而,创业的路远比想象更加坎坷,修理部被盗、进货货车翻车、库房失火等等一系列重大打击接踵而至。姚金生秉持“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念,一次又一次令企业重焕生机。
他紧跟时代步伐,率先引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起东北地区首个家电售后服务体系,打造新零售矩阵,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事业步入正轨后,姚金生把坚韧化作助人的力量。在他的家电维修培训室里,时常可以看到残疾人学员笨拙又认真地练习维修,“记得有个坐轮椅的小伙子,学了三个月才焊好第一个电阻。”姚金生笑着说,“现在他开的修理铺生意比我当年还要好!”
从义务维修到技术扶贫,多年来他累计为特困家庭残疾人免费修理家电上千次,为500多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铺就自立自强之路。
盛国滨:油墨香里的“温暖港湾”
“来,跟着我这样拿刮刀。”在哈尔滨永恒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盛国滨半躬着身子,用夸张的手势向听障员工示范调色技巧。这位靠6万元起家的创业者,总是随身带着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位残疾员工的习惯:“老张膝盖不好,安排轻活”“小李喜欢画漫画,下次让他设计包装”……
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2018年,公司承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项目时,有人劝他:“残疾人工作效率低,用工成本还高,何必自找麻烦?”盛国滨不听劝,反而越做越多越走越远。2021年承接爱心超市项目,多名残疾员工成长为中层领导;2022年,承接“蒲公英”社会工作服务站省级试点建设项目,深入社区为440人次重点人群服务,开展大量个案和小组活动,培育多个组织,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多年来,盛国滨始终活跃在公益一线:2011年向六所小学捐赠学习用品;2014年带头捐款绿化家乡;2016年担任名誉村长精准帮扶;2019年捐赠图书……
在“蒲公英”服务站,盛国滨常常化身“知心大哥”。他记得有位智力障碍的员工因家庭变故情绪崩溃,连续一周躲在角落不肯吃饭。盛国滨每天变着法子带不同的点心给他,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让他重展笑容。
“助残不是施舍”,他抚摸着服务站墙上的合影说,“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邱玉梅:钢琴键上的“心灵对话”
“小宇,我们来玩个新游戏好不好?”邱玉梅把八音盒轻轻推到桌前,自闭症孩子小宇的睫毛微微颤动。这是他们相遇的第87天,此前几个月,小宇甚至不愿触碰别人递来的任何物品。
那天,邱玉梅试着弹奏《小星星》,余光瞥见小宇攥着衣角的手慢慢松开。“我立刻停了下来,把琴凳让给他。”她记得小宇第一次按下琴键时,整个康复中心都屏住了呼吸。如今,小宇不仅能流畅弹奏简单曲目,还能清晰说出“我想要”。“这些孩子不是封闭”,邱玉梅擦拭着眼角,“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等待被理解。”
在家庭教育课堂上,邱玉梅时常分享这样的细节:有位妈妈因孩子的病情整夜失眠,她便教对方用绘画记录心情。“当那位妈妈把画着太阳和牵手小人的图画贴在墙上时,我知道,希望已经种下了。”
这位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特聘讲师,一直投身于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事业。她是中国首批孤独症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为众多孤独症家庭免费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27年来,邱玉梅帮助500多名孤独症儿童走进幼儿园,甚至走入大学,走到就业岗位。她凝聚多方力量,组建了孤独症康复协会,每年都会开展公益助残讲座,开展公益宣传倡导活动,帮助特殊困境的残疾人家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她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课堂,用自己20多年的所学和教育经验,为诸多家庭重新燃起希望。
三特集团:缝纫机上的“尊严勋章”
在黑龙江省三特纺织服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嗒嗒的缝纫机声中,听障人士女工李芳(化名)的手指灵活翻飞。这家拥有2000余名职工的企业,聘用残疾人职工50人。
2020年疫情期间,公司订单锐减,但50名残疾员工的工资一分不少。总经理亲自带队,将米面油挨家挨户送到员工家中。“记得有位员工的老母亲拉着我的手直掉眼泪”,工会主席哽咽道,“那一刻我明白,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这里,残疾职工和正常职工同工同酬,生产一线的残疾职工月工资均达到4500元以上。部分残疾职工通过自身努力,工资收入超过5000元。个别残疾程度较高、劳动能力较弱的残疾职工,工资也要高于公司平均工资标准。
在员工宿舍分配上,企业充分考虑残疾员工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需求,为单身带孩子的残疾职工提供单身宿舍。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节日里的特殊关怀,让这里成为残疾职工的“第二个家”。
十余年来,企业累计为残疾人发放补助140余万元。
当5212.5万元的社会公益投入化作助学款、慰问金时,三特集团用行动证明:助残,是责任,更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体面生活的承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个人奋斗到集体担当,从自强之光到助残暖流,这些故事里藏着最朴素最美的力量。
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正如全国自强模范侯伟所说,全国助残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自强精神与助残情怀交织,当每一份微小的善意汇聚,我们终将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而这,正是龙江对助残日主题“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