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16日在京召开。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鼓楼区残联理事长王影此次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5月14日12时多,鼓楼区政府食堂内,王影像往常一样前来就餐,目光却不自觉地在取餐窗口“搜寻”。看着打菜窗口里穿着工作服的小林(化名)专注摆放餐具熟练装菜的样子,王影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这是她每天来食堂吃饭时雷打不动要做的事情:看看这些在食堂就业的特殊孩子。
王影是鼓楼区残联理事长,已经在残疾人工作一线扎根9年。刚来鼓楼区残联工作没多久,在一次调研走访中,她得知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面临着毕业之后就业难的问题。学生盼、学校急、家长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王影牵肠挂肚的事情。
之后,王影的“课后题”就多了跑企业、跑用工单位这一项。然而,听到这些孩子要么有智力障碍,要么有精神障碍,企业和用工单位都婉拒了。尽管屡屡碰壁,王影却不曾放弃,“我想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未来。”
南京富世昱鼎是一家有爱心、有担当的餐饮企业,也是鼓楼区机关食堂的经营者,在听了王影宣传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后,表示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给这些孩子一个机会。学生就业了,这只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了对学生负责,让用人单位放心,王影推动建立“政校企共育模式”,定期召开三方会议,学校负责跟踪教学引导,企业安排师傅“一对一”帮带,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如今,鼓楼区政府食堂已经吸纳了15名残疾人毕业学生员工。“你看,他们现在工作都做得很好,看不出是残疾孩子吧?”与记者说这话时,王影的欣慰与自豪溢于言表。
“我们食堂还有一道特别的菜‘花生芽’,是在我们区一个‘残疾人之家’里培植出来的。”吃饭时,王影与记者聊起了鼓楼区建宁路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希望之芽”项目。“你知道,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精神或者智力残疾人,那么不仅这个残疾人不能工作,家里往往还需要专门有一个人来照顾,所以这样的家庭基本都很困难。”王影告诉记者,康复救助、促进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是残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辅助性就业一方面可以帮助精神残疾人在劳动中得到康复锻炼,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有一些收入、为家庭减负。
鼓楼区的“希望之芽”项目,选取无土种植、立体栽培、物理催生芽苗菜培育方法,教学易懂、操作简单,有意愿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在就业辅导老师及志愿者的陪护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即能胜任。在王影的牵线搭桥下,机构里残疾人种植的芽苗菜,已经进入机关食堂和社会多家知名餐饮公司。机构里的残疾人不仅学会了种植技能,还有了收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神康复、回归社会。
对于残疾人而言,“残疾人之家”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如何把这个“家”办得更好?王影带领鼓楼区残联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
鼓楼区成功试点了中国残联精神残疾人“自助互助”项目,让更多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和亲属作为“自助互助”志愿者,参与到对其他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去,达到“自助、助人”目的。王影还带领鼓楼区残联起草编制了江苏省地方标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填补了省级相关行业领域专业技术标准的空白,推动了“残疾人之家”对精神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目前已在全省推广。
记者在建宁路街道“残疾人之家”看到,在这个“家”里,有人在康复,有人在做手工,有人在唱歌……大家发挥所长、分享所得。精神残疾人明明(化名)得到机构老师、医生护士、社工、其他小伙伴的康复陪伴和帮助,不仅学会了花生芽种植技巧,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还逐渐恢复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小吴(化名)来“残疾人之家”后,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的特长教其他小伙伴烘焙技术,成为“自助互助”志愿者。“孩子到这里开朗了许多,眼里有光了,我们家里也终于有了笑声。”小吴的妈妈说。
在“无声”咖啡店里,听力言语残疾人成为咖啡师;在“残疾人之家”里,被托养的残疾人制作的精油皂、香薰进入了商场、宾馆;在南京原生艺术中心里,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画作被大家欣赏、收藏……在王影等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下,社会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和机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真正的帮扶不是施舍,而是让尊重和机遇走进残疾人的生活。”王影说,“残联应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纽带,应该成为残疾人贯通心灵与现实、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也希望通过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让每个残缺的生命都能够找到价值和意义。”
下一篇:第七届南京城市定向赛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