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何 曦 邓太平 宋雨屏 曾庆龙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着时代环境变化、育人对象迭代、技术赋能升级等诸多新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需求。对此,可立足“两个结合”的理论高度,聚焦“三全育人”的实践深度,树立“四为四变”(四为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文明进步;四变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自我提升及教育者协作关系四个维度)育人框架,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路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单向灌输变为价值引领
高校应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育人初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信仰与行动准则,让思政教育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灯塔,发挥铸魂育人功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教师须摒弃大篇幅文字叙述的灌输教学方法,构建对话式教学模式,借双向互动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觉意识。如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有计划地引入共同富裕时代内涵、科技伦理青年责任等社会热点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思考探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辨析是非、明确真理。高校在坚持落实和不断改进思政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注重思政实践规划。通过红色基地研学、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理论实践力量,将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内心信仰。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变说教为行为示范、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专业教学,跳出“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在日常教学和行为引导中彰显温度与深度,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应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如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生态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以协同融合为路径将单一育人变为全域育人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可借助“党建+育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思政课程,推动党的理论、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依托党组织开展红色主题班会、党员教师示范课、志愿服务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全体教师牢记育人使命,形成以党建促育人、以育人强党建的良好局面。此外,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同育人机制,统筹高校各部门、各群体的育人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的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和政治保障。
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建立常态化的家校联系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望,形成家校共育共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互动活动,增进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如某高校开展“月月家书”活动,将传统书信文化与现代育人理念相结合,不仅让亲情在笔尖流淌中得以升温,更让家长在字里行间读懂孩子的成长轨迹,让高校在家书分析中把握家庭教育的痛点难点,真正实现了家校情感共鸣与育人信息对称,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推进校地协同,深化政府、企业、社区多元协同合作,整合地方资源和拓展育人空间。一方面,与企业建立产业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与社区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知识传递变为能力养成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育人需聚焦学生适应力、思辨力、行动力的培养。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分析国际局势,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美关系、科技竞争等热点问题,形成独立判断能力;在思政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开展社会治理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适应力,使其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另外,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成长需求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可打造针对性的育人资源和场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能力成长需求。例如,围绕贫困生群体的特殊家庭条件和生活困境,高校可以将资助工作与思政育人工作进行融合,在为他们提供专项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等资源的同时,设立前期岗位培训、感恩教育课等,在解决其经济困难的同时磨砺其自立自强品格,厚植感恩情怀,弘扬“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生评价方面,高校应破除唯学术成果论,构建知识、能力和素养相融合的评价体系。例如,某高校将志愿服务时长、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影响力等纳入思政育人评价指标体系,以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实现全面成长。
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将经验驱动变为技术驱动
高校可借助技术驱动实现育人模式革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情、人工智能优化思政内容供给、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思政工作从依赖个体经验的粗放式转向基于数据洞察、精准施策的精准化运行,既保持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内核,又借助技术提升育人针对性。例如,通过打造数字化思政资源平台、开发沉浸式教学场景,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匹配,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从原本的单一课堂教学迈向更生动的线上教学或沉浸式体验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同时,高校可布局智慧思政平台,利用大数据赋能实现精准育人。例如,通过采集学生在社交媒体、在线学习平台、校园活动中的行为数据,构建多维度的思想动态分析模型,自动识别学生的价值取向偏差、情绪波动节点和认知困惑领域,进而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实现精准滴灌。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高校需坚守先进理论指导地位,严把数字内容质量关,确保其思想性与科学性,如在开发虚拟党史馆、VR沉浸式思政课等教学资源时,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技术体验的新颖性,而应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和价值引导准确,让技术更好地服务思政育人。
基于“四为四变”的思政育人实践探索,在破解思政育人大水漫灌与供需错位深层矛盾的同时,勾勒出新时代思政教育向精准化、立体化跃迁的清晰路径。展望未来,高校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探索更具时代特征、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育人策略,培育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何曦系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宋雨屏系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邓太平、曾庆龙系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该学院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项目《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编号XJKX23A003)成果;湖南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科教兴国背景下湖南应用型高校“湖湘工匠”培育模式研究》(编号ND2483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