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上海报道
新电途是朗新集团(300682.SZ)在新能源充电服务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在2025第四届上海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期间,朗新集团副总裁、新电途科技CEO王光星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面对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国资巨头跨界入场、充换电路线博弈加剧的三重冲击,充电行业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时代。
王光星谈到,充电行业近两年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涌现出充电+光伏、充电+储能、充电+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新模式,而这种分布式的能源运营模式将更加考验企业的数智化运营能力。
截至2025年4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06.4万台,但行业普遍面临利用率低、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行业表现分野在2024年呈现加速态势。
目前,充电行业呈现两大发展动向。2024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明确将充电桩纳入3C认证目录。同时,行业迎来新参与者,中石化依托3万余座加油站启动“油电置换”计划,年内拟新建5000座充换电站;多地国资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
朗新集团旗下新电途平台以聚合充电模式探索发展路径,正在通过数(智)化能力打通绿电交易与用户运营闭环,为行业探索出可持续的盈利路径。
事实上,随着“136号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推动电力现货市场扩容,新能源的全面入市催生万亿级电力交易市场,充电运营商亟需突破单纯设备运营逻辑。
充电基础设施的竞争已非单纯以充电桩数量衡量。市场化运营商必须转向三个核心能力建设:负荷预测精度、绿电交易能力和用户运营效率。
王光星介绍,朗新在两年前成立AI研究院,聚焦能源领域AI大模型训练。不同于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该研究院主要围绕时序预测模型、AI智能体框架等方向,探索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电力现货交易场景中,朗新的AI大模型能够深度融合负荷、时间、价格等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在聚合充电场景中,为充电运营商提供智能选址、智能定价、智能运维等服务,通过AI智能体“新电兔”为新能源车主用户,深度融合自然语言交互、智能推荐、智能客服功能,为新能源车主打造了前所未有的AI交互体验。
新电途还积极拓展场站生态服务,开展充电+储能、充电+售电、充电+虚拟电厂、充电+运维等实践,全方位助力场站实现降本增收,为场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AI在“充电+售电”部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过去,电力现货交易价格主要依靠交易员基于经验与市场分析报价。据悉,现在朗新集团在部分省份的电力交易月度竞价中,是由AI辅助甚至完全托管自主完成报价。
王光星指出,对比AI与人工报价结果发现,AI在部分场景效率和精准度优于人,但在复杂规则适配、个性化需求响应等场景仍有局限,尚未能全面替代人工报价员。他强调,AI应用的核心在于训练,需正视训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持续优化强化模型性能。
朗新集团在近期披露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中也强调,2025年,基于公司丰富的电力服务场景,公司将全力发展AI能源大模型,通过场景深度链接,聚合各类负荷需求并调控各类能源资产,围绕场景、数据、算法这些核心要素,打造具备竞争力的AI能源大模型,实现AI技术赋能运营商高效运营,赋能车主用户智慧出行,助力充电+生态服务的规模化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