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经济日报记者 刘成
漫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鱼湾路,一处处橙白相间的小楼映入眼帘。走进其中,一家家设计公司、文创企业显露出“文艺范儿”,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正是创新空间——闯创驿·青年梦工厂。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老旧工业园,后来在政府引导下,成功改造并引入众多文创企业、科创公司,老厂房华丽转身,成为充满科技气息和时尚元素的创新产业园区。
旧工业园区变身创新园区,是青岛盘活低效用地的缩影。近年来,青岛通过片区统筹、产城融合和品质提升,成功盘活低效用地,探索形成了低效用地再开发“青岛模式”,走出了一条“向存量要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激活独特价值
从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先行启动区往东,一直到松岭路,到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相隔不远,已于去年10月份开放的先行启动区内,此刻正洋溢着孩童们的欢声笑语。这片曾经的城市“伤疤”,如今正经历着美丽蝶变。
张村河片区住着2万余原村民和6万余外来人口,是青岛主城区最大的城中村,曾经,村中河畔环境脏乱差。“2022年以来,我们全面启动张村河片区改造工作,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共生的理念,将好山、好水、好风景融入其中。”崂山区副区长王军说,改造片区沿河设置了多样化驿站,分为商业购物、儿童天地、运动体育城市客厅、人才服务等主题,打造了一系列适合全龄化的娱乐休闲场景。经过治理,如今的张村河片区绿意葱茏、人流如织。
与河畔美景不同,市北区欢乐滨海城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着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魅力。作为青岛的“后海花园”,欢乐滨海城所在区域原先海岸线斑驳杂乱、道路泥泞难行,周边居民虽濒临大海但休闲娱乐空间缺乏。“我们采取‘重点项目引领+配套政策赋能’组合拳的方式,充分激活这片低效用地的资源禀赋,打造充满活力的滨海生活圈。”青岛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副主任巩振君说。
在欢乐滨海城滨海步道上,老人们在漫步,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轮滑,跑步、骑行的市民络绎不绝。家住附近的李海峰夫妇带着小孙子来到海边,“这里风景很美,沿着海滨步道走走是种享受,新建的户外乐园格外受孩子们欢迎”。
为将低效片区淬炼出宜人“新风景”,青岛针对不同片区的肌理与禀赋,采用“一地一策”差异化策略,激活了各区域的独特价值,使之成为城市新地标。
孵化产业项目
“没想过要回来,但随着众多大企业入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让这里有了‘城市范儿’,不少朋友从外地回来上班了。”庄欣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家,而是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小公司打工。那时,有着40余年纺机制造历史的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分散着1600余家厂房、手工作坊,因发展空间不足、产值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被打上“低效用地”的标签。
“从2022年起,我们坚持产业引领、产城融合、以产兴城,拆除220多万平方米老厂房,腾出低效用地1.5万亩,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园,以此推动王台街道由传统产业小镇向现代芯屏产业新城蝶变。”青岛开发区规划建设部部长刘峰说。
目前,新型显示产业园已投产京东方、海信视像、融合装备、万达光电等芯屏上下游企业17家,总投资356.8亿元。2024年产业园实现营收449亿元、同比增长14%。仅京东方一家企业就新增就业岗位约1.5万个,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如今的王台街道,凭借产业优势和完善配套,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就业。抓住机遇的庄欣,现在已成功应聘到离家仅10分钟车程的青岛新核芯科技有限公司,薪资也比之前高了不少。
而实现了颜值“逆生长”的崂山区张村河片区,与王台街道一样,也通过大力发展新兴园区,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我们按照‘区域统筹、连片开发’的原则,在2023年7月完成了张村河片区12个社区的整体搬迁工作,腾挪出了万亩发展空间。围绕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通过政策与产业引领,将低效用地变成新兴产业集群。”王军说,去年以来,已有130余个优质项目落户张村河北岸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
产业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2年以来,青岛低效片区共实施产业项目269个,京东方科技、歌尔声学、潍柴动力等37个项目投产,已累计实现产值超500亿元。
培育创意空间
近日,由青岛最大的闲置物资交易市场改造而成的青岛国信全民健身中心试运营,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焕新升级的国信全民健身中心让城市老旧空间焕发出新活力。“这里既能看到我们老一辈留下的痕迹,又能让年轻人享受完善的运动设施,还能让小孩子尽情玩耍,可以说,一块地养了三代人。”带着孙子前来运动的市民周为军说。
“这片区域是原四方区的中心,1959年开始是原青岛第二粮库储备库区,建有6座苏式仓房。后来,这里又成了经营长达20余年的闲置物资交易市场。”国信全民健身中心项目负责人戴路告诉记者,2022年时,平安路24号地块已被列入青岛22处低效用地之一,“将这里改造成健身场所,能够继续造福周边和全市居民”。
改造后,国信全民健身中心共有6栋单体建筑,目前,篮球馆、羽毛球馆已对外开放,其他休闲体育类场馆也将陆续投入使用。其中,篮球馆精心打造成为CBA篮球公园,配置“1个全场+1个半场”的标准篮球场。免费开放的公共娱乐区满足儿童需要,环形步道则适合老年人漫步……这里仅试运营期间的场馆人流量已累计近5000人次。
在旧空间里续写“新故事”的还有青岛昔日的“老碱厂”。一段时间以来,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德江路东部的老碱厂颇为沉寂。“我们保留了这里的工业遗存风貌,同时突出产业公共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一个集产业综合服务、科创企业培育孵化、新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中心——楼山创忆空间。”李沧区兴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孟庆娇说,目前,该空间已完成竣工验收,近期正在开展规划验收工作,不久将对外开放。
盘活低效用地所呈现的除了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重构。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挖掘实施“微更新”650余处,推动越来越多低效用地变身“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