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农村AI训练师的工作日常是这样的:她们周末忙于农活与育儿,工作日则化身AI的“启蒙老师”,通过标注海量数据、输入优质素材,教会人工智能识别图像、理解语言。这份新职业不仅解决了人工智能企业的刚需,还让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为县域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宜君县也因此打造出了一张“人工智能标注县”的新名片。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增加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在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当前,它们既是产业变革的“风向标”,也是社会需求的“晴雨表”,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的增设,呼应了AI大模型深度赋能的趋势;二是消费升级的个性化浪潮,从“旅拍定制师”到“睡眠健康管理师”,折射出人们对品质生活的多元追求。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增工种数量创下近年新高,既印证了既有新职业的蓬勃发展,也凸显了技术迭代下职业分工的精细化。例如,随着生成式AI在动画领域的应用,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标志着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我的爱好不仅能赚钱,还可能成为国家认证的新职业!”公示发布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发现了适合我的新赛道”。在舟山,00后摄影师沈杰的新身份是“旅拍定制师”——为游客设计专属拍摄路线,兼任导游、摄影师、修图师,用专业技能满足消费者对“大片”的极致期待。这份职业的背后,是青年择业观从“谋生”向“逐梦”的转变,就像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专家说的:当代青年愈发追求“职业自由度”与“创造力”,“兴趣变现”成为就业新趋势。
当然,并非所有的新兴岗位都能跻身“新职业”之列。自我国2018年启动新职业征集工作以来,认定标准始终都很严格,只有具备稳定从业规模、独立技能体系的新生岗位,并通过社会公示与修订完善,才能最终“入编”。而“入编”仅仅是起点,职业标准制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社会认同度提升……之后的每一步都是新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教AI识图的乡村女性,到定制诗与远方的旅拍师,一个个新职业不仅承载着我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创新力与包容性。未来,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会有更多的新职业涌现出来。期待政策、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力,破除职业标准滞后、技能培训不足等“成长的烦恼”,让新职业真正成为劳动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文丨孙诗乔 编辑丨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