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及庆玲
东亚之窗,魅力之都。
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满洲里宛如一颗镶嵌在祖国北疆的明珠,历经沧桑仍璀璨夺目——这里既是一个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有特殊贡献的革命老区,亦是一个对外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直至荷兰鹿特丹的交通枢纽,以欧亚大陆桥的要塞地位而闻名。
北疆边城,流光溢彩。
中国边境线上最大的国门、中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这些独特的“宝藏”,赋予了这座城市和合共生的人文气质,淬炼出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筑城经百载 潮卷万里程
夜幕降临,璀璨的灯火如同星辰,照亮了城市。光影交错下的欧式建筑,更显风姿绰约。
在这绚烂风光的背后,满洲里亦承载过沉重的历史过往。
12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广袤草原,一直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视为理想牧场,其境内的一股泉眼更是四季皆流淌不息。满洲里最初被称为“霍勒津布拉格”,蒙古语意为“旺盛的泉水”。
然而,随着1896 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签订,“中东铁路”的修建改变了这里的生活。
1901年,中东铁路在此设站,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满洲里”。彼时,城市雏形初现,国外移民大量涌入。
1907年,满洲里被迫开埠通商。商埠红火一时,晋冀和东欧、中亚、东亚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一度曾有“万国商都”之称。
“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沿线的各种附属建筑也应运而生,中东铁路建筑则是中东铁路沿线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建筑, 这些建筑结构独特、造型精美,是重要的近现代史迹。”漫步于遗留至今的俄式建筑群间,满洲里博物馆馆长马志超说,满洲里博物馆是俄式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自从修缮开放后,已成为游客探寻历史的窗口。
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凝固了百年时光的俄式建筑群,蕴含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
2013年,满洲里俄式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并入“中东铁路建筑群”名录,成为20世纪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近日,“中东铁路(呼伦贝尔段)”被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介为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这座城市,探寻它的曾经过往。
红色交通线 赤胆铸丰碑
历史变迁,时代更迭。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红色之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一大批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先驱,为了学习十月革命胜利经验,通过满洲里秘密奔赴俄国。
1920年至1937年,共产国际和中共东北党组织先后在满洲里建立了国际秘密交通站,护送往来于中苏边境的革命者。经过满洲里往返中苏之间的中共领导人有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等,还有许多革命者及革命者后代,这条国际秘密交通线成为形成时间早、使用时间长、发挥作用大的一条红色交通线。
1928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决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也是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史料显示,大部分中共六大代表在地下交通站的护送下经满洲里出境。会议结束后,许多代表又在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由此入境安全回国。” 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黄利民对这段红色历史颇有研究。
会议场景模拟、史料图片……中共六大红色之路展馆真实再现了峥嵘岁月里先辈们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2005年,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以共产国际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景点。它与国门、中共六大红色之路展馆、红色展览馆、41号界碑等红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线,浸润着生长于斯的人民,令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得到思想上的洗礼。
一眼望俄蒙 鸡鸣闻三国
昔日的“救国之路”,今日已成“强国之脉”。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曾经的中东铁路成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中欧贸易以及连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通道。
20世纪20年代,边境铁路之上,出现一座木质拱形结构的建筑,门额面对中国方向用中文书写了“中苏门”的字样,于是有人开始用“国门”称呼这座建筑。
今天,巍然矗立的国门修建于2008年,长105米,高43.7米,是第五代国门,也是中国陆路口岸中最大的国门。
登上国门景区观景台,既可以俯瞰祖国边陲风景,还能极目远眺欣赏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小镇景致和异域草原风光。
国门下,伴着铿锵的汽笛声,中欧班列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铁龙,日夜穿行。
在满洲里公路口岸货检现场,等待入境的货车看不到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六队副队长王烜介绍:“2024年,全年的通关车辆达到了21万余辆次。单日最高通过车辆达到800余台。”
“我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游客,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因为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所以要来看一看。” 在航空口岸,入境旅客阿勒毕娜兴奋地说。
历史与时代辉映,传统与现代交融,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满洲里的王佳君与俄罗斯的香薰大师乌恩·奥莉格·彼得洛夫娜共同经营满洲里市哈客斯俄食肉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将传统俄式肉肠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许多中俄蒙民众一起包粽子、写春联……在文化互鉴中厚植友谊。
历史沉淀底气,开放铸就格局。满洲里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胸襟,在北疆续写开放新篇。
风景这边独好,未来更值期许。
(压题图:满洲里城市一角。李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