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正加速出清不良资产。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简称“银登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483亿元,其中银行机构占比超七成,个人消费贷成为各家银行转让的重点项目。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加快不良贷款处置,避免风险积聚。
多家银行扎堆挂牌转让
近期商业银行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市场迎来活跃期。5月8日,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平台上发布平安银行关于2025年第34期和第3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两条公告分别为平安银行武汉分行、长春分行资产包,涉及不良贷款转让未偿本息总额分别约为1.2亿元和4500万元。
记者发现,除平安银行外,近来,中信银行、中原银行、北京银行、河北银行、兰州农商银行、深圳南山宝生村镇银行等多家银行总行或分行纷纷挂牌转让不良贷款。
从处置类别看,除对公不良贷款项目外,多家银行挂出的不良资产包还涉及个人房贷项目、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从转让价格来看,有银行以不到一折的“骨折价”进行甩卖。比如,平安银行2025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公告显示,该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达2.07亿元,转让起始价422万元,相当于0.2折。
谈及近期银行加速挂牌转让不良贷款的原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转让不良资产成为银行主动防风险、释放表内压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对于不良资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鼓励银行加快不良贷款处置,避免风险积聚。此外,个人消费贷款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受宏观经济和消费信贷过度杠杆影响,不良率有所攀升,成为银行转让的重点。
不良消费贷成交额激增
近年来,我国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持续增长。根据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挂牌成交单数812单,成交额合计2258亿元,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近来,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快速增加,参与主体不断扩围,主要是银行在稳定资产质量以提高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过程中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目前来看,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规模为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4%,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比重超七成,为268.2亿元。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则有所减少,同比减少84.71%至16.1亿元。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激增的主因是消费信贷的风险暴露。”有业内专家表示,2025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转让规模占个人业务的72.4%,反映出消费信贷经历前期扩张后正步入风险集中释放的阶段,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高风险资产处置力度,客观上也会加速银行通过资产转让来“甩包袱”。
处置难度加大 效率有待提升
近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5》(简称“报告”)显示,50.49%的受访者认为与2024年相比,2025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小幅提高,认为大幅提高的受访者占比为9.71%,两者合计占比为60.2%。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提高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的规模、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不断增加;二是监管政策趋严,隐性不良资产逐渐显性化,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需要遵循更为复杂的程序和标准,合规成本和处置难度随之增加;三是市场竞争加剧,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变得更加谨慎,不良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处置难度增加。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已逐渐探索出更为精细化的运营路径,实现了从单纯的“风险出清”向“价值挖掘”转型。然而,尽管市场发展迅速,个人贷款不良转让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所依赖的‘打折收购+催收清收’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有业内人士透露,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市场供应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让价格和折扣率水平。同时,部分不良贷款缺乏抵押物导致回收率不高,对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构成较大压力。此外,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也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此,娄飞鹏表示,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转让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例如因为转让资产质量不被看好以及参与各方信息不对称等对不良资产转让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不良资产受让方的处置渠道和方式也需要拓宽,以方便其资产变现。
“为应对上述挑战,商业银行亟须探索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手段提高不良贷款清收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监管机构也应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稳健经营能力。”上述东方资产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