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吉林网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守护城市的记忆?当城市历史建筑遇见数字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月16日,在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氤氲书香中,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正在开启。
“这不是普通的程序上线,而是一把打开城市记忆宝库的数字钥匙。”作为此次对话的主持人,吉网传媒总经理王大海的开场白,为这场题为"城市会客厅City Talk"的对话定下基调。
来自吉林省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学会秘书长杨宇,以及成功推动新民大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新英副教授,在对话中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历史建筑的价值诠释与利用。
“王教授,您笔下的新民大街如今已成为城市名片,在您看来,吉林城市历史建筑最独特的DNA是什么?”
主持人的提问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王新英的话匣子。
“吉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造就了吉林省各地城市建筑在类型、风格与文化属性方面的高度多样性与交融性。”
王新英认为,这些特征都使得吉林省城市历史建筑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等方面独具优势,也成为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而吉林省也相继开展了大量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有效实践。
他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为例,这些苏式风格的厂房至今仍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延续着工业使命;而吉林西站则完美融合了中西建筑语言,巴洛克式风格的候车大厅,一直持续着自身原本的使用功能。
“最难得的是‘活态保护’。”王新英特意强调:“我们的保护不是把城市历史建筑做成标本,而是让老房子继续讲新故事。”
那么,数字技术如何为持续“出圈”的历史文化IP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保护与传承并进?
“重现场所精神,重拾精神寄托,这是做好保护与传承的最好前提。”杨宇认为,一个强有力的城市IP,可以传播城市历史文化、感受城市独特魅力、展现城市核心价值。
将IP通过数字化手段,把这些文化历史IP融入到场所精神中,使人们重拾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公众参与到对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这也是当前所国家提倡的。
“在新技术应用上,既要依托于历史,又要面向未来,但核心还要在历史上下功夫。通过挖掘整理历史资源,在题材内容上找到属于吉林特有意象符号,在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展现出其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杨宇补充道。
谈到“城市可阅读”小程序的正式上线,在王新英看来,这种数字化阅读方式,将唤醒文化基因,让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生活。
王新英说:“在数字中国时代,数字化阅读正成为重构社会大众与历史、记忆、现实之间关系的重要媒介。”
数字化阅读已经打破传统阅读方式的壁垒,将文化遗产作为数字内容的核心资源,通过APP“植入”到市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构建出文化与城市同生、记忆与空间共存的生活场景。
“修旧如旧与科技赋新,是否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后,主持人提出的犀利提问引发深思。
对此,杨宇也给出了他的思考。
“与其说修复,不如说更新。”杨宇表示, “修旧如旧”与“科技赋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杨宇进一步举例说,在新技术上,可以通过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信息化建模、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去采集整理。在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挖掘建筑的潜能,赋予老建筑新的功能。
而“城市可阅读”小程序,恰恰是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首先它是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包含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它又是一个互动的平台,管理者和爱好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各自的需求,可以理解成一个文化遗产信息共享+互动体验的工具包。”杨宇认为,更新让历史建筑充满生命力地“活起来”,并生机盎然地“火下去”。
让记忆流动起来,让历史活在当下。
今天的对话也让我们看到,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 “城市可阅读”不仅是一个程序,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邀约,让历史建筑不再是沉默的见证者,而成为城市故事的“讲述者”。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陈志文
摄影 罗浩
摄像 明鑫睿
初审: 梁欢欢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