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本刊评论员
今年“五一”假期再次奔涌的文旅热潮,体现了我国服务消费市场的活力。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8.0%,多地酒店呈现满房状态,有网络平台酒店预订量创下历史峰值。
中央高度重视服务消费,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扩大服务消费,已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达63%。
各方协力扩大服务消费已见成效。比如,近两年多地派发服务领域消费券,拉动效果明显。当前,也有人开始讨论“国补”扩围至服务消费领域的可能性。
同时,也要注意到,消费券或补贴只是短期刺激措施,因服务消费自身特点,扩大服务消费更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长期努力。
从需求侧看,很多服务消费实际是一种“闲暇消费”——消费者不仅要付出金钱,也要花费时间到现场体验服务,像文旅消费甚至需要大块、连续的休闲时间。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专门提出“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这一条,可谓切中肯綮。这就需要引导企业合规经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前不久“大厂抵制无效加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一个侧面说明保障合理闲暇并非一日之功。
从供给侧分析,很多服务消费场景如餐饮、旅游、演出等,自带集聚效应,对产品品质、配套服务等要求较高。如果服务供应方和所在地方的组织协调、公共服务能力跟不上,也会极大影响服务消费发展。以近年火爆的演唱会、大型演出为例,一个人在家面对电视收看,与同成千上万人坐在现场合唱共情,获得的情绪价值可谓天差地别,但散场后因为人群密集手机没有信号、打不到车的吐槽仍常见于网络。长远来看,除了保证服务消费本身的质量之外,还需要各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消费范围广泛,除了近期受关注较多的文旅、餐饮住宿等,还涵盖了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民生领域。服务业覆盖广泛、劳动密集的特征,使其容纳了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更多的就业,而且很多都是灵活就业人员,如全国外卖骑手已超1000万人,各地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已超700万本。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护好这些服务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让他们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这些同样需要更为长期、细致的工作。
当前,发挥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成全社会共识。各方不仅要把握关键节点,重视短期刺激,还应将扩大服务消费的目标与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的长期任务相结合,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服务消费既能成为满足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也能成为拓内需、促消费的强劲动能。
(执笔: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