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环境变化莫测,个体与组织如何抉择生存策略?机会主义与长期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当下社会中的种种焦虑与“内卷”?5月15日下午,人文华理大讲堂第三期活动举办,著名社会学家、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教授应邀带来题为“优势策略与其环境”的专题报告,运用生物学的r/K策略(r/K strategies)理论引导听众深入思考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个体与组织行为逻辑,为生活在复杂社会中的人们指点迷津。
赵鼎新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物学中的r/K策略理论。他解释道,生物界存在两种基本的生存策略:r策略如同“机会主义者”,在高风险、不稳定的环境中通过大量繁殖、快速迭代来抓住机会,如昆虫;K策略则如同“长期投资者”,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通过精心培育少量后代、延长生命周期来确保成功,如大象和人类。随后,赵教授将该理论引申至人类社会。他指出,人类的r策略表现为注重短期回报、灵活应变的机会主义行为;K策略则代表着遵循规则、注重长远规划和积累的行为模式。人类社会的不同环境,会催生和偏好不同的策略组合。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率先成功的往往是敢于冒险的r策略行动者,比如部分早期个体户。随着市场秩序的建立,能够完成从r策略向K策略转型的企业才得以持续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典型的“r/K演替”过程。
除了领域性的整体策略演变,赵教授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多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运作机制层面的挑战,即“K战略,r执行”的现象。这意味着,许多宏大的长期规划与战略目标在具体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因短期压力、机会主义行为或配套机制不足等现实因素而发生偏离,最终体现为短视化的操作。
针对当前社会热议的“内卷”问题,赵教授提供了独特的r/K视角进行辨析。他认为,许多被称为“内卷”的现象,其本质并非发展空间的完全丧失,而更可能是个体与组织在追求长期K策略目标时,遭遇了不合理的外部环境压力,如过度竞争、单一评价标准等,导致其K策略愿望被迫扭曲为低效、焦虑的过度r策略竞争。他将此概括为“压顶石现象”,并强调其根源更多在于系统性因素,而非单纯的个体选择困境。
“r策略是创新和变革的动力,但也带来风险;K策略保障稳定和积累,但也可能导致僵化。”赵鼎新教授辩证地分析了两种策略的利弊。
“如何更好地活下去?”赵教授指出,理想的模式是在坚持K策略原则和长远目标的同时,鼓励r策略的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据悉,本次讲座由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吴柏钧主持。他表示,赵鼎新教授的报告跨越生物学与社会学,视角新颖,分析深刻,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邀请各领域杰出学者,分享前沿思想和哲思睿语,帮助师生拓展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原标题:《人文华理大讲堂第三期启动,名家以r/K策略解读中国社会变迁》
栏目编辑:陆梓华 图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