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1岁的杨大爷曾经是一名老报务员,今天来发电报,高兴地打卡留念。
一名学生正在书写电文,给自己的好朋友送上高考祝福。
每封电报需手工编辑格式,加盖“北京联通电报局”的红色印章,再装入专用的电报信封。
陈宝凤正在进行归档工作。
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老式发报机等物件吸引参观者驻足。
参观者可以体验发送摩斯电码。
“滴滴答答……”提到电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影视作品里发报员聚精会神敲击摩斯电码的情景。曾经,电报是信息传送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2025年5月1日,杭州电报服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北京西单联通营业厅成为全国仅存的电报业务窗口。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两位电报员仍守着一方工作台,用“永不消逝的电波”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情感。
走进西单营业厅,角落的电报服务台堆满了一沓沓电报纸。营业厅工作人员在此受理电报业务,再将收集的业务信息转派到电报大楼后台,由电报员陈宝凤发出,在这个岗位上,她已经坚守11年。她仍记得一封丈夫发给妻子的电报:“10年印证我还是爱你”——寥寥数字,却让这个见惯离别的工作台泛起涟漪。如今,她的日常工作从“紧急通知”变成了“情感传递”,结婚祝福、生日贺词、高考祈愿占据了大半,“年轻人甚至用昵称、英文名署名,还有人催朋友‘速回微信’,让人哭笑不得”。
陈宝凤的工作台像一台时光雕刻机。每封电报需手工编辑格式,加盖“北京联通电报局”的红色印章,再装入专用的电报信封。尽管同城送达需一两天,收费每字0.14元,远不及微信即时免费,但年轻人仍愿意为这份“延迟的浪漫”买单。“电报的厚重感无可替代,它让情绪有了仪式感的载体,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收到的人知道‘有人愿意为你按下时光慢速键’。”陈宝凤说。
记者在营业厅里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办理发电报业务。今年91岁的杨大爷曾经是一名老报务员,来到这里看到这么多电报老物件,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填写完电文,高兴地拍照打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旁,一名学生正埋头认真填写电报纸:“望吾弟昂首抬头,披荆斩棘。”高考临近,这名同学用电报的方式给自己的儿时伙伴加油打气,“短信会被淹没在聊天列表里,而电报是可珍藏的纪念品。”数据显示,自杭州停发电报后,西单营业厅日受理量从10封激增至百封,4月30日更是突破127封。
营业厅工作人员吴薇观察到两类人群:白发老人颤巍巍写下对子女的牵挂,年轻人在电报纸上画表情符号、写网络热梗。——正如陈宝凤所言:“快时代里,慢反而成了稀缺品。”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北京联通正尝试让电报“活”得更时髦。柜台旁陈列着复古电报机模型、文创礼盒,还计划升级现有电报纸。这里不再只是通讯站点,更成为年轻人打卡怀旧的地标。
暮色渐沉,陈宝凤整理着当日的电报,信封上的邮戳印着当天的日期。她知道,每一封都将成为某人抽屉里的纪念品,或是社交媒体上的九宫格配图。当数字洪流冲刷着生活,这个仅存的电报窗口仍在证明,有些情感,唯有经过时光的投递,才能沉淀出更深的重量。
本报记者 方非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