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冯雪峰、茅盾、夏衍、洪深等人的引领和支持下,汇聚了一大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了精神动力。
恰逢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和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之际,5月15日,市社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联合发起的“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在上海社科馆举行。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现场“中国社联早期做的工作被称为‘新兴社会科学运动’,新兴在哪里?我们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史料发掘当中理出一条线索——如果对95年前中国社联所做的事情进行概括的话,或许可以称之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在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会现场,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指出,95年前的先辈们为整个百年社会科学的发展开了好头。如今,为深入传承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精神,弘扬中国社联的优良传统和理论成就,市社联专门成立课题项目组,系统开展学术研究、考证寻访、宣传推广,通过策划出版系列研究书籍、举办专题研讨活动等举措,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社科力量。
市社联主席王战介绍,回顾历史,社联盟员们创办或合办了《新思潮》《新思想》《社会科学战线》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起并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战,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础,也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早期探索。此次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努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成果。对于进一步传承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精神,发扬中国社联的光荣传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表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20世纪30年代,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国社联,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社会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表示,社联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核心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本土化探索、革命文化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待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能激发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新思考。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现场会上,《中国社联期刊汇编》《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两部新书同时首发。
其中,《中国社联期刊汇编》一书,选编了中国社联盟员主办及合办的12种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期刊,依托上海图书馆等馆藏文献为底本,按照期刊原貌分为三辑影印出版,此次出版发布的为第一辑。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共同为该书揭幕。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一书,由市社联邀约专家学者撰稿,通过对郭沫若、李达、艾思奇、邓初民、王学文、沈志远、李平心等部分代表人物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的阐述,力图呈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先驱们在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历史功绩和宝贵经验。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刘世军,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陶峰,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网信办主任边频共同为该书揭幕。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苏智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逢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申,市委党史研究室刘玉杰分别进行发言,系统梳理了上海左翼文化和中国社联发展的历史脉络,分享了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共同呼吁加强对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及中国社联相关历史资料和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