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白延莉)今年,宜君县哭泉镇坚持党建引领,以远程教育为突破口,构建“学用结合、以学促干”的基层教育新格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下沉,实现从知识输入到实践输出的高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点燃和美乡村“智慧火种”。
精准对接需求,打造基层教育“强磁场”。为破解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学习渠道单一的难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固定学习日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村民集中观看学习政策理论、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等课程。同时,充分利用“码上学”移动学习平台,整合中央党校网络课程、农业农村部培训资源及本地特色教学内容,打造“理论+技术+案例”的立体课程库,开展“线上答疑+本地能人领学”互动教学,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需求深度融合,实现“足不出户学知识、田间地头可上课”。
深化实践转化,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为确保远程教育“学得进、用得上”,建立“学习—实践—反馈”闭环机制,组织农户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技术,并依托淌泥河村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地培训,邀请农技专家线下指导,推动课堂学习向田间实践延伸。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政策、矛盾调解技巧等开展“明红说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远程教育推广“积分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群众满意度达95%。
培育本土人才,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立足农村基层实际,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实施“雁阵”培育计划,重点挖掘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建由“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本土讲师团,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分享实践经验。建立“远程教育+示范基地”联动机制,组织学员到本地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开展实操培训,形成“以学带干、以干促学”的良性循环。同时,将远程教育与党员教育、后备干部培养结合,建立学习档案,对表现突出的学员优先推荐参与技能认证,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力量。
从知识课堂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新,远程教育正成为点燃和美乡村的“智慧火种”。下一步,哭泉镇将持续优化远程教育资源供给,深化“学用转”全链条服务,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