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其中,“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对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忠恕之道”正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指引着个人修身,更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名言,堪称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孔子的学说体系庞大深邃,涵盖了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忠恕”二字恰是开启这座宝库的关键钥匙,是其学说的精髓所在。“忠”侧重自我修养,要求人们秉持真诚与敬畏,提升品德与能力,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的基础。“恕”强调推己及人,其核心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极高的道德要求。在个人层面,它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准则。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许多矛盾便能够迎刃而解。比如在日常的团队合作中,若成员之间都能秉持“恕道”,理解他人的困难和压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团队便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称为“君子之道”。《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大学》则称“恕道”为“絜矩之道”,《孔子家语》中还有《三恕》篇,谈的也是修养方式或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初,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谈的就是君子品格以及如何成就君子品格,这是中国文化的要义所在。
将视角拓展到国家层面,“恕道”同样意义非凡。从历史的长卷中审视,那些妄图凭借武力侵略、霸权压迫他国的国家,往往难以获得长久的和平与稳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为了争夺资源和霸权,不顾国际道义,肆意发动战争。这些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其他国家的意愿和需求,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也有许多国家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的典范。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便是各国秉持平等互利、友好往来原则的生动例证。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各国互通有无,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远销海外,而国外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商品也传入中国。各国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共赢,还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佛教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科技发明等也传播到沿线国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交往模式,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的成功实践。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地球村的概念愈发凸显。然而,国际社会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地区冲突、贸易摩擦、文化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更具现实意义。
以国际贸易领域为例,如果各国都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那么国际贸易环境将更加和谐,各国也能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一直倡导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加强贸易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便是对这一原则的积极践行。
从“君子文化”的视角来看,一个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国家,就如同一位谦谦君子,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大国担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当今国际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源于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是“忠恕之道”的生动体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各国应深刻领会这一理念的内涵,将其融入到对外政策和国际交往中,以更加包容、平等、合作的态度,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让“君子之道”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早日成为现实。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责编:田旭)
原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