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文艺随感】
周作人眼中的齐白石与“书卷气”
■ 杨光祖
齐白石中年以后,赁居北平,以卖书画为生,颇为时人瞧不上,不过,他还是与一些学者保持往来。
查周作人日记,1935年2月9日,曾拜访齐白石,座中有徐悲鸿等人。齐白石当时还向周作人赠送了一册自己的诗集《借山吟馆诗草》,封面题了一行字:作人先生清论,乙亥春白石齐璜。不过,他们来往不是很密切,大概见面的机会就这一次吧?我还没有详细通读周作人日记,不好判断。
1952年,周作人撰文《齐白石画白菜》,刊于《亦报》。文章中,他提到自己有两幅齐白石的画,一幅是虾,一幅是两棵大白菜。他还引用萧三记爱伦堡的谈话,说齐白石老人的画“神妙”,也认为是“最好的定评了”。但这个评价拐了好几个弯,似乎当不得真。果然,看他1963年给鲍耀明的信中,谈到印章,说,“唯齐白石的那一句‘一息尚存书要读’大有火气,其反面则为无书卷气也。”还接着说,“鄙意旧日成语,如‘恨不十年读书’似较胜之。”看来,作为翰林家庭出身的周作人,对齐白石的“无书卷气”大概也不是完全认同的。反过来看,1950年,他在《亦报》发表短文《陈师曾的风俗画》,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陈氏的画评价很高,认为“比二人(吴昌硕、齐白石)似乎要高一等,因为有书卷气”。
齐白石木匠出身,读书不多,其画多乡土气,多童趣。周作人在1950年3月发表的《寿石工的刻印》一文中说:“齐白石的刻印,我只有朱文白字各一方,老实说也并不十分喜欢,陈师曾的也有两方,似乎同样是受了吴缶庐影响的,我却觉得很好,这大概是我的一种成见也未可知。”这个“成见”大概就是喜欢书卷气。
1961年,周作人写《知堂回想录》,写到马衡的时候,叙述了一件趣事。他与钱玄同因知黎劭西与齐白石交好,便托其代齐白石求个刻印,图个实惠。结果马衡听见了,便特地坐汽车去找玄同,郑重地对他说:“你有钱尽有可花的地方,为什么要去送给齐白石?”作为金石学家的马衡是看不上齐白石的,北京的印人,他许可的只有王福庵和寿石工。
周作人的文字,就是书卷气极浓。他读书太多了,晚年文章尤显“文抄公”气象,常大段征引古籍,缀以寥寥数语点评。不过,他抄引的这些文字,一般人还真见不到的,周氏也以此自得。他的文字老辣、洗练,颇有晚明小品味道。他虽然不喜欢唐宋散文,但部分文字,很有苏轼题跋的趣味。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