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董世梅 王眉灵 陈昊 王培哲
大力拓展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赛道……近年来,宜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频频发力。去年宜宾GDP首破4000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三。
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两市的重任。“中心”如何打造?宜宾发展如何持续保持动能?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采访组专访了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就上述问题展开对话。
记者:大家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这几年宜宾变化很大,尤其是产业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很猛。
薛庆:这确实是宜宾市委市政府一直重点着力的方向。我们坚持后发更要高点起步,积极“向新向绿”,抢占绿色新能源、数字经济新蓝海等产业风口, 推动产业结构由“一白一黑”向“一蓝一绿”转型,四大千亿主导产业集群中优质白酒、动力电池产值已突破千亿,晶硅光伏、数字经济预计三至五年将迈上千亿新台阶。
记者:我们查了一下数据,发现近三年宜宾累计签约项目533个、投资额超4000亿元。这些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如何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
薛庆:我们的目的,是培育“有根的产业”。围绕这一点,宜宾在赛道选择、招商引资、政府服务等全流程上都有一系列打法。
首先是科学研判有深度。只有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路径研究充分,才能在当下精准选择并切入适合宜宾自身发展的赛道。我们不仅关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还密切追踪新兴产业的萌芽与成长。通过数据收集、实地调研以及与前沿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未来走向。
其次是招商引资有力度。宜宾特别注重引入行业的龙头企业、极具成长性的企业以及拥有顶尖团队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聚焦建圈强链,以“一流朋友圈”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圈”。坚持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培育一方生态。围绕链主企业延链补链、集群发展,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最后是服务企业有温度。除了行政审批服务等常规的营商环境打造,宜宾注重聚焦科技创新,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与企业一同保持创新活力。我们特别注重强化场景应用,以产品应用带动全链协同发展。制造端、研发端、应用端三端同时发力,让企业落地率高,存活率也高。
记者:今年“五一”假期宜宾的燃面出圈了,四天核销超3万张“燃面券”。在大家看来是“硬核城市”的柔情。
薛庆:宜宾是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我们一直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丰富城市业态,特别在商贸消费领域推陈出新,比如,以合江门、冠英街为代表的中心城区传统商圈不断提质升级,继万象汇后,万象宜宾天地、王府井综合商业体等“新”消费场景将于年内陆续呈现。我们通过不断增加优质供给,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人宜居宜宾,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记者:城市的发展需要持续向前推动。作为川南重镇,宜宾如何在全省经济大局中展担当?
薛庆:首先是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不变。今年一季度,宜宾的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波动,但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季度工业用电量增长22.7%,居全省第1位;存贷款余额增长15.2%,其中贷款余额增长19%,均居全省第1位。我们还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已经有14所高校落地,在校大学生10万人左右。这些人才为宜宾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也成为了宜宾招商引资的一大亮点。 当年合肥因中科大入驻,蜕变为创新高地,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走在前列,我们相信宜宾大学城也将成为宜宾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是紧跟技术迭代的步伐,寻找新增长点,提前布局更多未来产业。我们近期在“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四大未来产业)基础上,紧跟产业风口和宜宾实际,又明确了4个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正筹建专班来推动。
第三是补齐发展短板。城市建设的短板,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宜宾都正在加速补齐。宜宾是典型的“市强县弱”,我们正通过加快区域产业协同布局等方式,持续促进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唯GDP,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为维度,包括就业、全社会用电指数等。县域经济的支撑来自乡镇,我们由发改部门牵头,开展镇域经济的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