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5月15日电题:“里斯本丸”号救援,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
新华社记者袁震宇、朱涵、许舜达
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深邃的海底,沉睡着一艘承载悲壮历史的沉船“里斯本丸”号。蔚蓝大海,铭记着83年前,中国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人道主义壮举。
“里斯本丸”号是二战期间,日本从巴西征用的一艘客货船。1942年,被日军征用的“里斯本丸”号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在途经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时,“里斯本丸”号被美军潜艇击中。
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先是用木板、帆布将战俘所在的船舱钉死,又在战俘们破“门”而出跳海逃生时疯狂扫射。面对日军的枪炮,舟山渔民驾驶着46艘木质小渔船,来回65次,最终在惊涛骇浪中救起384名战俘。
“渔民们坚守着一个朴素信条,‘救人一命,天上一星’。”救援渔民后人林忠华说。
救援渔民后人胡亦芳说:“当时岛上没有多少农田,渔民常年半饥半饱,但为了安顿获救战俘,渔民们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来。”
就在营救战俘的第二日,几架日本飞机飞到沉船海域投弹轰炸。第三日清晨,200多名荷枪实弹的日军登岛搜查战俘,他们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
即便如此,仍有三名英军战俘被渔民冒死藏在一个三面临海、口小腹大的山洞中,躲过了日军地毯式搜索。而这三名英国人,辗转转移至重庆后,通过广播第一次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真相公诸天下。
“里斯本丸”号沉船救援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英军中校汉密尔顿,在回忆录中高度评价中国渔民援救的意义:“原来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就能说船是美国人击沉的,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后来在海上看到中国人救了如此多的战俘之后,他们明白计划不可能实现,所以改变了策略。”
战火中结下的真挚情谊,勾连起中英上千个家庭的命运。近年来,每年10月初,跨越时空的纪念仪式会在舟山与伦敦两地举行,人们寄托哀思并感佩舟山渔民的壮举。在舟山多年组织“里斯本丸”号救援事件纪念活动的吴似真说,每年都会有英军战俘的后人寄来信件,委托他们在纪念活动上诵读。
2024年6月,英军战俘的15名后人来到舟山群岛海域缅怀先人。“我父亲总是说,渔民们是英雄。他说,如果没有中国渔民,他就活不下来,也就不会有我了。我们永远感谢他们。”“里斯本丸”号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维尼说。
这一年,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这部纪录片抢救性寻访了亲历者及亲历者后代、历史学者,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让这段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在大银幕重现。
最近,舟山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里,游客们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目光久久停留在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救援器具、珍贵的档案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里斯本丸”号救援事件史实逐渐清晰、知名度逐渐提升,已有越来越多人走进纪念馆。
“‘里斯本丸’号是一座精神地标。回望历史、反思历史,才能展望未来。”舟山市作协副主席孙和军说,让更多人认识“里斯本丸”号救援事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能够更深层次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