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推动区域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贸易大省,近年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迅猛发展,2024年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到3586.8亿元,同比增长10.1%。然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却面临巨大挑战,包括人才短缺、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浙江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有效方案。
政策引领:地方精准施策,赋能职教转型
为深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浙江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浙江省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鼓励共建产业学院。金华市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如木雕、五金、箱包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需求,出台了产业数字化升级专项扶持政策,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针对性培养急需的人才。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围绕区域中小企业电商发展需求,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改革举措。学校积极承接东阳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项目,累计服务当地五金、箱包、渔具、服饰等300多家企业,协助企业实现跨境电商销量累计增加超过4000万美元,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技术赋能:产业实训平台实现无缝衔接
职业院校积极引进和应用前沿数字技术,打造高度仿真的产业实训平台,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投入上百万元,联合企业共建直播电商产教融合基地。基地引进AI智能选品、大数据客户行为分析、实时互动直播技术,全面构建真实电商运营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直接参与真实的企业运营业务,全面实践产品策划、线上销售和售后管理等关键环节。
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商品直播带货、海外社交媒体营销、数据分析等实际业务,快速熟悉并掌握行业最新数字技术,毕业后能快速胜任企业岗位,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技术效益和业务增长。
产业融合: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深度融合育人
浙江职业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持续创新,与脉链集团合作共建脉链数智产业学院,精准对接当地五金产业的品牌国际化需求,开设定制式的人才培养班,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的国际营销与贸易实务,毕业即能快速进入企业岗位。同时,与杭州粉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千万间直播电商产业学院,探索理论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学生在真实的直播电商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实操人才。
同时,学校联合当地政府、行业协会设立浙中数字贸易研究中心和箱包产业数化智创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同梳理产业数字化知识图谱,并依据企业的真实需求,重新设计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覆盖产业基础、岗位对接、项目实践和能力拓展四大模块,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高度融合,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生态共建: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长期有效,浙江职业教育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生态体系。学校推行双岗双薪双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企业专家进入校园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双向流动与互补。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11名教师受聘企业专家顾问,直接参与企业项目超过50项;20多名企业资深人士进入学校担任兼职导师,参与教学与实践指导。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并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和学生考核评价,从而真正建立起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利益共同体。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获得了急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也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与社会美誉度,形成了产业反哺教育、教育赋能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区域协同:职业教育助推区域贸易发展
职业教育精准赋能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逐步形成区域贸易发展的有效模式。近年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累计培训企业员工超过1.7万人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实践超过3000人次,社会服务收益超过1500万元。特别是通过东阳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项目,帮助区域内企业实现了跨境电商销量的大幅增长。
这些举措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浙江模式”,即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生态,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有效推动了浙江数字贸易的发展。据统计,2024年浙江省数字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体现出职业教育改革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
展望未来,浙江职业教育将继续加大深化改革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力度,更精准地回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区域贸易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分别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