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倡导的"三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正成为机构投资者的行动纲领。
业内一般认为,“长钱长投”强调以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通过跨周期布局降低短期波动,这与“三投资”理念高度契合。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联手推出的“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中,太平资产等机构代表在专题研讨会上指出,践行"三投资"需破解"长钱短投"困局,通过考核机制创新、风控体系升级、投研能力重构,真正实现资金属性与资产特征的跨周期匹配。
“三投资”理念下“长钱长投”机制待优化
作为天然长期资本的保险资金,以其负债久期长、规模庞大的特性本应成为资本市场"压舱石"。但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配置股票和基金的规模分别为2.3万亿元与1.8万亿元,合计占比仅13.2%,显著低于监管上限。
太平资产资产管理事业部总经理陈晨认为,当前“长钱长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考核机制约束。保险公司一般面临年度收益考核的目标,股票等资产价格波动较大。为了满足年度考核指标或财务业绩披露需求,保险公司可能会减少配置股票资产,转而增加更加稳定的固收产品。二是偿付能力的限制。在“偿二代”监管框架下,权益资产的风险因子要高于债券,保险资金投资权益资产会增加其风险资本的占用。如果权益资产价格波动比较大的话,会导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三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目前,全球经济政策变化、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部分国家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行为都会对长期的投资行为形成干扰。
过去十余年,新质生产力等赛道持续崛起,科技和制造业在A股的市值占比从2007年的17%提升至36.6%,这也对保险资金“长钱长投”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把握高成长机遇,又要控制波动风险。
面对这一新命题,太平资产研究部助理总经理朱晓明指出三大核心难点。一是投资理念层面,新兴成长行业虽蕴含高增长潜力,但波动风险较大,保险资金需在坚持“以稳为主”的投资理念基础上把握好平衡。二是投资管理层面,保险资金在另类投资等领域风控流程较为严格审慎,要满足科技企业快速迭代的需求在时效上存在挑战。三是投资研究层面,高科技行业专业门槛较高,保险资金现有投研体系需加速升级,以精准捕捉技术变革中的投资机遇。
“三投资理念”如何推进“长钱长投”?
基于“三投资”理念,保险资金如何才能解决痛点,实现“长钱长投”?
陈晨认为,首先,需要继续优化长周期的考核机制。目前国有保险公司对“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长周期考核的权重,已经提升到不低于60%,这将有利于发挥国有保险资金的长期资本属性。下一步可以考虑拓宽范围,将更多保险公司纳入长周期考核的机制中。其次,可考虑在“偿二代”体系下,适当地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风险因子,从而降低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资本占用。结构上也可以考虑细分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期限,特别是对于那些保险资金长期持有的优质标的,可以考虑降低其风险因子。再次,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保险资金想提高投资收益率,最关键的还是提升投资能力。
“机构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投研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新质生产力来深入研究,加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朱晓明补充说。
此外,在“长钱长投”过程中,保险资金应该如何“以稳为主”,积极防范风险?
在朱晓明看来,公司主要从明确保险资金定位、明确风险偏好、明确投资文化、明确机制流程、明确考核约束五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保险资金的定位,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保障性的特点,要服务保险主业、服务实体经济,注重匹配长期负债,追求长期稳定回报。二是明确风险偏好,公司遵循“严守底线,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设定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传导至各类投资业务,划定风险边界。三是明确投资文化,公司强调“稳健”的投资管理能力和“严肃”的投资文化建设。四是明确机制流程,公司建立了覆盖全流程的风控机制,包括投研准入、立项评估、分级决策、权限管理、实时监测及绩效归因等环节,并将相关要求内嵌至投资系统,以确保投资动作符合公司的偏好和文化。五是明确考核约束,通过体系化的绩效方案和指标设置,来引导投资团队践行“三投资”理念。
在风险管控方面,朱晓明以权益投资举例,太平资产建立了权益投资风险三重防御体系,在投前加强标的研究和准入管理,在投中加强交易过程管理、主动预警异常投资行为,在投后加强业绩归因,精细化进行止盈止损管理以确保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