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江苏常熟)
据5月14日新华网报道,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量监测,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影响学生健康的问题,分级做好学生健康干预服务。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率也在上升,肥胖呈现低龄化趋势。研究预测,若无法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超重和肥胖将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风险激增,每增加5公斤体重,糖尿病风险上升27%。肥胖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脂肪肝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情绪障碍,还会影响他们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24年起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推动从“治病”向“防病”转变。
体重健康管理该从娃娃抓起。肥胖作为一种疾病,是诱发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不仅会影响健康,更可能影响全生命周期。儿童时期是健康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儿童期肥胖有70%的概率会延续到成年期。有专家指出,为了解决国人超重肥胖问题,若能在防控方面做到“关口前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部门要把儿童肥胖问题作为公共健康工作的重点来抓,落实各方责任,多措并举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要抓住儿童、青少年成长关键期,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生活观念,全社会协调配合、群策群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特别要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学校要以“健康体重”为主线,积极举办健康知识竞赛、健康大讲堂、体质健康比赛、运动会等多元活动,鼓励孩子多到室外跳绳、打球、跑步,享受运动的乐趣,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让儿童、青少年学起来、动起来、跑起来,全面促进健康提升。
运动是体重管理的关键,若与饮食控制相结合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家庭要改变过度喂养的传统观念,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减少高脂、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采用清蒸、炖、煮等健康烹饪方式,科学膳食,做到孩子饮食多样化,帮助孩子改掉不吃早饭、晚上加餐、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三餐定时定量化,保证营养均衡。学校食堂应根据营养食谱,科学配置膳食,合理搭配菜品,让孩子吃得更健康。
儿童和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强、青年强既要包括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创新能力行、动手能力强,也要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全社会当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号召,关心爱护儿童和青少年,培养其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体重“健”入佳境,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民族未来筑牢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