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数据奔涌的时代,有的基层干部却仍然困在层层叠叠的报表迷宫里。怎样治理?重庆市推行的“一表通”,短短一两年里,全市70%以上的报表数量、时间、人员都压减下来了,部门获取报表数据效率大幅提高。据悉,重庆“一表通”将推向全国。这种智能填表应用为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颇长一段时间以来,基层治理受困于“数据烟囱”与“信息孤岛”,同一组数据甚至需在十多个系统里重复填报。重庆这次构建的跨层级数据库,通过搭建数据中央处理器,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到协同共享的转换。这种技术重构不是简单的数据搬家,而是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消除部门壁垒,在制度层面建立起“数据立交桥”。
技术赋能若缺乏制度支撑,往往会陷入“新瓶装旧酒”的困境。重庆建立报表准生制,通过市级统筹的数据治理中枢,对表格进行必要性审查和总量控制,从源头上开始“管表”。这种“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模式,既有效防止表格泛滥,又为数据共享打下基础,实现工具理性与制度理性的有机统一。如此转变,标志着治理价值从“痕迹管理”向“实效导向”的变革。“一表通”的真正价值,在于重新打造“技术、人、场景”的关系链,让数据成为随行备忘录而非考核指挥棒,使干部多用脚步去丈量现实民生,少些数据搬运,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的双重提升。实际上,这也是基层治理的着力方向。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一表通”并非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要破多头报送“表海”围城,还需持续深化构建三重动力系统:技术层面打通垂管系统的“数据断头路”,制度层面建立跨部门共享的考核体系,文化层面培育开放协同的数据治理生态。比如,之前浙江构建的“浙里报账”体系,就是从财务工具升级为十余个高频应用场景的“治理操作系统”,印证了“痛点驱动”的创新逻辑。当区块链存证与AI填表等技术深度融入治理流程,数字化才能真正成为破除形式主义的“智能手术刀”。
基层治理现代化本质是治理要素的再平衡。技术突破需要长效机制护航,流程优化依赖价值引领。唯有让数据回归服务本质,使技术成为连接民心的桥梁而非困在“表海”里,才能在数字化与烟火气的交响中,谱写基层治理的崭新乐章。如此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变革,不仅是工具的迭代,更可能成为治理体系革新的突破口。
上一篇:津门虎今天奔赴长春(图)
下一篇:高“含科量”消费场景在科技城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