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前,光峰科技公布了一季度财报,这份财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乾坤。尤其是传出 “光峰在上游实现了突破” 这一消息,据行业内人士透露,是在激光器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进展,这一突破瞬间引发行业震动。
强大执行力:
业务变革快速落地
从光峰科技一季度财报来看,车载业务成为增长曲线中的亮点。一季度,车载业务营收达到 7878 万,增速高达 64.03%,这个数字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证明了光峰科技此前的业务改革正在逐步落地。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自 2025 年初以来,光峰科技接连斩获国内外知名车企的三个高质量定点项目。在上海车展上,更是与法雷奥达成合作,一时间风光无限。从获得车企定点,到与国际大厂携手,再到为问界 M8 和 2025 款问界 M9 供应车规级激光投影巨幕系统,光峰科技的车载业务已经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光峰科技能将车载业务落地并转化为实际增长,意义重大。一方面,这体现了企业将战略落地为业绩的强大执行力。在科技行业,发布新战略的企业数不胜数,尤其是科技领域,新概念、新战略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坚持一个战略,历经二到三年的落地周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业绩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光峰科技做到了,这份战略定力和执行能力值得称赞。
另一方面,这也充分证明了车载光学赛道的巨大潜力。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攀升至 41.2%,距离 50% 的关键节点越来越近。一旦突破这一节点,市场认知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此外,智能大灯、车内投影等组件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光峰科技与法雷奥的签约,正是提前布局这一赛道的明智之举。不仅新能源汽车如此,燃油车在智能化进程中,同样会释放出大量对车载光学组件的新需求,整个车载光学供应链的发展才刚刚拉开帷幕。
然而,市场对光峰科技也有着更高的期待。比如,车载业务未来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新兴业务的推进速度能否进一步加快?一直备受关注的 AR 业务何时才能实现加速落地?在业务扩张和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实现两者的平衡?这些问题都有待后续财报给出答案。
技术突破:
重塑增长逻辑的关键力量
相较于车载业务,光峰科技在激光器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有可能彻底改变其增长逻辑。在科技行业,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够带来底层逻辑的颠覆性变革。就如同锂电池企业,曾经它们只是数码产品领域的普通供应商,但当技术突破使得成本降至 100 美元 /kWh 以下后,锂电池得以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行业,企业的增长逻辑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宁德时代市值万亿,正是技术突破带来的巨大成果。
光峰科技在激光器领域的突破,同样蕴含着无限潜力。贝哲斯咨询研报显示,除了车载领域,半导体激光器还广泛应用于医疗、光通信、工业切割等多个领域。这一突破将为光峰科技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首先,带来更多确定性。在当前各行业大力推进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产替代成为诸多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此前,国产操作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激光器领域,随着国产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光峰科技有望在这一浪潮中抢占先机。
其次,降本空间巨大。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突破,往往能够带动下游成本的降低和需求的释放。以芯片行业为例,当 7 纳米芯片技术取得突破后,10 纳米芯片的成本大幅下降,进而推动了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光峰科技长期以来面临着产品和生产成本控制的挑战,激光器技术的突破,有望降低中下游的成本,从而释放新的规模化需求,成本优化的空间值得期待。
再次,保障供应链安全。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掌握核心供应链的自主权,不仅能够开拓国内市场的增量空间,还能为各行业激光器产品的供应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对于企业而言,这一点甚至比单纯追求利润更为关键。
最后,定制化带来新增长。目前,激光器市场仍是一个增量市场。2024 年,全球和中国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992.13 亿元和 420.37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飙升至 12682.1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2.91%。不同行业对激光器产品的参数需求千差万别,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容易出现性能与成本失衡的问题。光峰科技实现技术突破后,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既能有效节约成本,又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技术突破不仅能带来上述诸多变化,还能催生新的品类增长。在芯片行业,5 纳米技术突破后,智能穿戴设备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光峰科技上游激光器的突破,就如同打通了 “任督二脉”,为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宽创造了条件。机器人、雕刻、AI、光通信、医疗、切割等行业,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这些需求被逐步挖掘,光峰科技的业务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此外,技术和产业能力的复用,有助于平摊研发成本,降低现有产品的成本,提升利润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形成 “研发 - 销售 - 扩大份额 - 研发” 的正向循环后,成本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更加显著,就像阿里、腾讯等巨头,通过多业务协同实现了降本增效。在半导体激光领域,光峰科技能否复制这一成功模式,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无论是增长逻辑的换挡,还是业务的增长,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上,光峰科技需要时间来验证其发展潜力。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我们不妨给予光峰科技更多的信心和耐心,共同见证其在技术创新驱动下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