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2025年5月10日,山东考生姜昭鹏为救同窗放弃春季高考(职教高考)语文考试的行为感动全网。14日上午,烟台市授予姜昭鹏和王涛“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真正的考试从来不在教室里,而在我们怎么对待生命,姜昭鹏面对同学的突发情况,用行动交出了人生最棒的答卷。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同意让姜昭鹏补考,是对其救人善举的最好褒奖。实际上,高考“补考”此前也有先例,2014年高考前夕的5月31日,江西高三考生柳艳兵、易政勇见义勇为负伤不能如期参加当年高考,两人随后还是得到了补考、单招的机会,消除了网友“行善成本”的隐性焦虑,被很多人认可与点赞。
姜昭鹏获得补考机会让人欣慰,但我们不能总指望“法”外容情,而需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比如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设立相应评价标准,对救援经历赋予实质性权重;或者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施救者意外险”,覆盖施救过程中的意外损失等。新加坡就将急救证书作为公务员招录加分项。此类政策的普及能将“急救能力”更好地转化为社会资本,使“德行之举”获得实质性回馈。
姜昭鹏的故事不应被简化为“美德少年”的个体叙事,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分数考生,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个公民在他人危难时“敢救、会救、能救”。褒扬善举之外,更要将目光投向更深处——构建覆盖教育、法律、技术的全民急救网络,让“德者有得”,或许才是对这份善举最有尊严的回应。 (评论员 王育昕)
下一篇: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