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音
5月13日,北京市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20条具体措施,首次一体规划提升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为学生构建起身心发展的立体防护网,有助于让教育回归对“完整的人”的培育。
长期以来,受“唯分数论”的惯性影响,“重智育,轻体育、德育”的教育倾向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青少年受到近视、超重、心理问题等困扰。“身心健康二十条”的发布,是对青少年成长痛点的精准回应,旨在守护学生的强健体魄和健康心态。意见要求学校组织开展师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大力发展青少年“三大球”,有助于师生在共同奔跑、比赛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促进师生沟通,建立良性关系。此外,意见还要求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博物馆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集体春游或秋游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与社会中感受温度,有利于拓宽视野、滋养心灵,培养崇敬先辈、敬畏生命、珍惜生活的品性。
老师应做孩子的“大朋友”,家长要做成长的“同路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身心健康二十条”既语重心长地对孩子提出期望,也苦口婆心地劝说更多家长适度关注孩子、适宜关怀孩子、正确关爱孩子。比如,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息屏行动”……意见从情感联结、习惯养成、相处之道等多个细节,给家长提建议、做引导,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烦恼第一时间被看见、心理需求第一时间被回应。来自家庭的关爱,无疑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会为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提供坚实的情感支撑。
促进家、校、社三方协同教育,提升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韧性,是为了让每一个家庭意识到,健康才是成长的起点;是为了让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育人才是教育的原点。从严禁挤占体育课,到保障“课间一刻钟”;从动员孩子课间走出教室,到提出三大球至少修一项的“体育八条”,政策组合拳正在持续破解青少年身心健康难题。比起此前专门聚焦身体或心理健康的意见要求,“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实现“体教”与“心育”的深度融合,既是对生命的全情呵护,也是对教育理念更科学的把握——运动强度的提升,有利于孩子骨骼的强壮、压力的释放,从而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心态,则会缓解学业压力给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健康的体魄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身体动起来、心里笑起来,孩子才会真正强起来。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健康优先”的共识,“身心健康二十条”才能走进每一所校园、每一个家庭,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才会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身心两健”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