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马安妮 通讯员 侯红丽
立夏过后,新疆准噶尔盆地气温逐渐回升,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负责征探1井与赛探1井的两支钻井队顶着烈日,打包拉运设备,准备搬往新井。
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钻井队在钻井生产中。侯红丽 摄征探1井与赛探1井都是一级风险探井,也是克拉玛依钻井公司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去年7月23日至24日,克拉玛依钻井公司在门户网贴出两张“英雄榜”:一张要攻克玛湖区块7000米硬地层,另一张要在中拐凸起复杂构造探明新情况。
以往是以资历指派项目长,但这次却把选择权交给了一线职工。通过公司领导、一级工程师、机关科室和生产、技术、装备、经营中心负责人组成的评审组审核,在戈壁滩打了15年井的温春明揭下了赛探1井,而41岁的李坤则拿下了征探1井。两口超深井攻坚战就此打响。
赛探1井深度接近6300米时,钻头突然像撞上钢板——这是二叠系的风城组。此刻的地层密布“磨刀石”,普通钻头钻进犹如钝刀砍柴。工程资料显示,风城组机械钻速常低于1.2米/小时,一趟钻进尺不足200米,需要频繁更换钻头,打井如同在迷宫中反复碰壁。难题交织,使得这个层位成为国内页岩油勘探开发领域名副其实的“硬骨头”,要想成功钻探,需要工程技术与地质认知的双重突破。
温春明带领技术团队仔细推敲,根据实钻情况研究、制订方案,分井段精准匹配涡轮钻具和孕镶钻头,提高钻井液性能与地层的适配性,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既保护井壁又提高携岩效率,钻速提高到1.39米/小时,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接近七千米深的坚硬地层里,每天的进尺效率增加了15%。
在温春明的带领下,赛探1井用241.3毫米大尺寸钻头钻至7388米,团队在岩屑里发现了油浸砂岩,获取了区块内石炭系最佳油气显示,有力证实了玛湖区域的深层资源潜力。同时,创造了“365.1毫米套管3324米区块下深最深、二叠系333.4毫米钻头‘一趟钻’进尺1530米”等10项亮眼指标,钻井技术实现新突破。
作为中佳10区块第一口钻揭了石炭系地层且钻达深度最深的井,征探1井6860米深处的含油显示,让整个井场沸腾。然而,这场“狂欢”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努力。
“泵压下降,出口流量下降,泥浆总量减少。”今年2月12日凌晨4点40分,征探1井对讲机里传来急切的声音。项目长李坤抓起安全帽,推开值班室的门就往罐区跑,全然不顾扑面而来的冷风。
“漏失0.5方,漏速每小时15方。”泥浆工对着液面标尺反复确认。“用桥堵,先建立循环。司钻降低排量,精细控压配合把钻具提到安全井段,配制30方堵漏泥浆。”结合漏层和现场实际情况,李坤迅速作出决定。12小时之后,井漏被治住,井场恢复安全钻进。
“类似于这样的井漏,全井我们经历过8次。”李坤说。在征探1井钻探过程中,面对井下压力系统紊乱、漏失层位复杂等技术难题,李坤与技术团队通过优化堵漏配方、改进控压工艺、动态调整钻井参数,实现对井下复杂情况的有效控制。
在李坤带队“拿下”的征探1井时,不仅打开了新层系的勘探窗口,还创下“二开、三开趟钻进尺1487米、1031米区块最高”等8项钻井纪录,为后续区块超深复杂地层勘探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是打井好时节,两支钻井队新任务书已经下达,曾经的两名项目长也各自踏上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