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深刻重构新闻传播格局。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算法赋能和场景适配,逐渐渗透至新闻生产的全链条,为新闻宣传工作带来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本文从环境挑战、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讨AI赋能新闻宣传工作的深层逻辑与系统性变革。
■当前环境与挑战:技术浪潮下的变局
传播生态的结构性重塑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技术的叠加效应,使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与“超量供给”特征。传统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用户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内容生产者。算法推荐、短视频平台等新传播机制既拓宽了信息触达面,又加剧了舆论场的复杂性。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等风险出现,对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构成挑战。
技术赋能的辩证性矛盾
AI技术虽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但其“双刃剑”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算法驱动的个性化推荐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削弱社会共识凝聚功能;另一方面,技术依赖可能弱化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判断能力,导致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乏力。此外,生成式AI的伦理边界尚未明晰,如何平衡内容真实性与技术创造力成为核心课题。
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升级
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新战场。西方科技巨头凭借技术优势抢占信息分发入口,挤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空间,此外,通过文化软实力输出(如算法隐含政治偏见)隐蔽渗透意识形态。我国亟需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传播体系,以技术赋能突破舆论格局。
■核心价值与战略意义:智能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重塑新闻生产流程
AI技术通过智能采集、自动撰稿、多模态生成等功能,将采编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更聚焦深度调查与价值引领。基于知识图谱的选题策划系统可提升报道前瞻性,而智能核查工具则能强化内容真实性保障,这种“人机协同”模式,实质上是将技术工具性与新闻专业性有机统一起来。
增强舆论引导效能
人工智能的精准传播能力为主流媒体破解“精准滴灌”难题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用户画像与情感分析,可实现分众化传播策略,借助舆情监测系统,可实时捕捉社会情绪波动,提升重大议题设置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这种技术赋能的引导模式,既尊重传播规律,又坚守价值导向。
构建新型话语体系
生成式AI推动新闻表达从“文本主导”向“多模态共生”演进。虚拟主播、动态数据可视化等创新形式使政策解读更生动、文化传播更鲜活,这种“技术美学”与“政治话语”的融合,有助于突破代际传播壁垒,增强青年群体的认同感。
■实践路径与发展策略:系统化推进智能化转型
强化技术自主创新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生成等核心技术。通过建设自主可控的智能平台(如新华社MAGIC系统),实现数据安全与技术创新双重保障。同时,需警惕“重应用轻研发”倾向,避免陷入技术依赖陷阱。
深化人机协同机制
明确AI在新闻生产中的功能边界:机器负责数据处理、素材整理等基础工作;人类主导价值判断与创意策划。通过建立“人工审核+算法修正”的双重校验机制,确保内容安全与导向正确。此外,需加强采编队伍的技术素养培训,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加快制定AI新闻应用伦理规范,明确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与责任主体。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涉及重大政治、历史等敏感领域的内容实施人工强制干预。在技术标准层面,推动行业通用协议的制定,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资源共享。
拓展国际传播维度
依托AIGC技术打造“文化解码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视化的数字产品。通过虚拟现实、多语言智能翻译等技术,构建丰富的传播场景,增强国际话语的亲和力与穿透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从“工具革新”向“范式革命”跃迁。在这一进程中,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善用技术之力提升传播效能,又坚守内容之本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唯有将技术逻辑与政治逻辑有机统一,方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媒体发展道路,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注入新质生产力。
本文系2025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5071
上一篇:三部门联合开展反诈普法宣传
下一篇:跌多涨少,超3800只个股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