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建立“妈妈食堂”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陪读妈妈的就业问题,也构建了一种基于亲情纽带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学校食堂的餐饮质量一直备受家长关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的家长们却非常放心。这是因为该校食堂是一个“妈妈食堂”,超过一半的员工是在读学生的妈妈。她们从采购到烹饪全程参与,既让孩子吃上放心饭菜,又能让孩子吃出“妈妈的味道”。
在该校食堂里,有的员工一遍又一遍清洗药芹,有的员工专注地剔除牛肉上的每一条筋膜,有的员工站在热气腾腾的灶台前挥动大锅铲……建立“妈妈食堂”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陪读妈妈的就业问题,也构建了一种基于亲情纽带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不少陪读妈妈希望在空闲时有就业的机会,既发挥个人价值又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江都二中建立“妈妈食堂”,为满足陪读妈妈的需求提供了巧妙方案。陪读妈妈既能在孩子身边照顾其生活,又能获得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而且,她们的工作时间与孩子的学习时间重合,不会影响照顾孩子。一名在该校食堂工作的陪读妈妈说:“在这里工作既方便又放心。”这种模式让陪读妈妈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得陪读和就业兼得,让陪读成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当做饭的人还有母亲这一身份,厨房里的每一道工序都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情感价值。“把虾一只一只地挑”“将蔬菜洗上好几遍”“几周内的菜尽量不重复”……陪读妈妈的这些行为看似是职业要求,其实是母爱的自然流露。
“妈妈食堂”的成功实践,对传统学校餐饮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补充,也为带动妇女就业带来了启示。传统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靠外部检查、制度约束,而“妈妈食堂”则通过激活陪读妈妈这一人力资源,引入一种内在的、基于情感的自律机制。当陪读妈妈成为孩子学校食堂的员工,当厨师知道吃饭的学生中有自己的孩子,当分餐员意识到眼前的学生都是同事的宝贝,这种密切关系自然会转化为更高的工作标准。
对陪读妈妈来说,在学校食堂工作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融入情感价值的责任。这种由内而外的管理模式,既扶持了妇女就业,又破解了校园食品安全难题,比单纯的外部监管更为有效和持久。就像一名陪读妈妈所说,尽管在食堂很少碰到自己的孩子,但她知道孩子一定吃得非常开心、放心。
“妈妈食堂”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地方改革中温暖而智慧的可能。有时,面对社会问题只需要一点巧思,就能将制度的完善和群众需求的满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