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陈金德
82岁的凌新华先生是德清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现任顾问,他和砖头“较劲”13年了,目前已创作刻制了近千块砖刻画作品。
1972年,凌新华开始接触篆刻。最初是自制刻刀,用莹石学刻了自己的人名章。年轻的时候他是一名钳工,之所以能研究篆刻,也得益于年轻时干钳工学习的手艺。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就开始练“凿、割、锉、锯、钻、铰、攻、套、磨”基本功,修修这个,弄弄那个,练了好几年。
人到中年,偶然一个机会,他认识了一位老先生。看到老先生刻的印章特别好看,他就去向人家请教。然后就按照老先生的嘱咐,到市场上买了刻刀、石头和书籍,开始自己琢磨、练习,篆刻一些小印章。没想到,这一琢磨,就是35年,刻了3000多方印章。
后来他觉得刻得再好,也可能形成不了“大作品”。就想改一改,转转型。有了想要转型的念头之后,他就不再满足于在小印章上进行篆刻,一有空闲时间,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刻刀、印石去市场上看别人篆刻,听别人交流经验,这一听他就听了10来年。
2013年起,凌新华开始在砖头上进行篆刻。他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带着刻刀出去溜达,正好碰到一处房屋在拆迁。偶然他发现了一块板砖,这板砖比玉石要稍微软一点,而且还脆,刻完之后效果应该挺好。他用刻刀试了试,不同于玉石的效果,用砖头刻出来虽然有些粗拙,但却别有一番美感。
从此之后,他一门心思钻研起了“砖刻”手艺。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难多了。刚开始要从篆刻转到“砖刻”上来,遇到了不少阻力。身边的人都说,一直以来篆刻都是这样的,传统的东西不能改。可他就是想试试,因为放下玉石,拿起砖头,他就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砖头刻出来的效果要比玉石好得多。
研究砖刻,肯定要有砖,而他用来创作的这些砖,大部分是他和老伴在拆迁老房子处寻找捡来的。他与老伴都养成了出门捡砖头的习惯。他老伴刚开始看到把砖头拿到家里来,也不理解,后来看到他弄出来的东西挺好,由此老伴在外面看到有年头的砖头也会给他捡回来。另外,也有许多关心支持他砖刻的乡亲们把旧青砖直接送到他家里来。
光有砖还不行,还需要针对不同砖的大小和形状研究砖刻的内容。他介绍说,自己一般不会调整砖的大小,优先让砖保持原貌,然后根据砖的大小,把要刻的图案在纸上设计、摆放好,再誊摩到砖体之上,最后再刷上颜色。要完成一件作品,短的需要两三个小时,长的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他经常在桌前一坐就是一天。
除了家人和乡亲们的支持,他说,能坚持30多年的最大原因就是兴趣。就是找着乐趣了。没乐子,怎么干?有的时候要做一整套作品,他是真不知道休息,也不吃饭,弄完了才想起来吃饭,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干得带劲的时候,老伴都不敢叫他,都是把饭悄悄放在他身后。
方寸之间,使刀如使笔,一番雕琢之后,每一块青砖都诞生了新的灵魂和生命。工作间里,他一边雕刻着,一边讲述砖雕的创作过程:一个作品,要经过“选砖修砖、打坯、出细、打磨、章法布局、刀法技法、钤印拓印”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尤以“选砖修砖、章法布局、刀法技法”为重点。砖雕工艺,分为两大流派——窑前雕与窑后雕。窑前雕,是在砖坯入窑烧制前下刀,此时的泥坯尚未经烈火淬炼,质地柔软,刻刀游走如笔锋行于宣纸。窑后雕,则专挑烧成的青砖下手。此时的砖已如铁石般坚硬,刻刀需用钢刃,老匠人常说:“窑后雕是硬碰硬,靠的是腕力,更是胆气。”
他就是窑后雕。先用铅笔在砖面勾画纹样,线条如行云流水,看似随意,实则胸有成竹。而后开始下刀,用力讲究稳、准、狠。刀锋过处,砖屑飞溅,雕出的线条凌厉如斧劈。
十余载岁月,让他的手与刻刀融为一体,刻刀在砖面游走,一会如蜻蜓点水,一会似老牛犁地。轻重缓急,一切游刃有余。小桥的弧度,花鸟的纹理,衣裙的褶皱,都在这一推一拉间有了模样。
他的砖雕艺术探索征程,是一场对乡愁的深情追寻,也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用青砖雕刻出了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用砖雕艺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镇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为了记住乡愁,他的作品画面内容主要反映新市古镇的桥梁里弄、老街市景及童年的回忆。首个作品《通仙桥上通仙堂》,便是他对乡愁的深情诉说。他倾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手工雕琢出通仙桥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将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和记忆,都融入了这块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青砖之中。作品在朋友圈一经发布,便引发了无数同龄人的共鸣,大家想起了在通仙桥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童年时光,那些曾经与通仙桥相伴的日子,仿佛都被这块青砖一一唤醒。
在凌新华砖刻成品中,有大约80%为新市古镇的小桥流水、寺庙牌坊、埠头宅院题材。其余的作品为江南水乡、祖国长城和花鸟作品,起到点缀和多样性的效果。
他的砖刻作品不仅老百姓喜爱,也得到了书画专家们的好评。他先后在德清县博物馆、莫干山庾村黄郛藏书楼、新市陆仙楼专题展览过三次,还零星参与湖城、武康、新市等地书画艺术类展示6次,并出版了《百砖家乡情》《凌新华印跡》等作品集。他本人也获得“浙江省第二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新市古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美丽可爱的家乡,乡愁的情感激励着凌新华开启了“铁笔写仙潭 旧砖刻古镇”之路,他将古镇的新貌、历史遗迹、童年回忆,用刻印刻砖的方法记录下来,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新市古镇的源远流长、繁荣激荡、风雅和美。
今年4月3日,德清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在新市古镇隆重举行“凌新华砖艺轩”揭牌仪式。这座砖艺展馆,不仅为古镇新市增添了一处文化地标,更为书画印同仁们搭建了一个交流技艺、展示风采的平台。(图片 沈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