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崔治
5月12日,当第一缕晨曦划破天际洒落在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蜿蜒盘旋的层层台阶时,司机李国富驾驶着925B巨型电铲将矿石装入矿车。“以前铲齿是否脱落都得我们司机仔细检查,现在实现了智能识别就省事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日前,该矿实现全流程智慧采矿项目深度应用,成为亚洲规模较大、智能化水平领先的露天铁矿示范基地,在数字化赛道上重塑传统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走进齐大山铁矿智能管控中心,只见一块巨大的高清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信息,从矿坑内设备的运行参数到铁矿石开采进度,再到运输车辆的精准定位,应有尽有。不同区域以绚丽的色彩区分,形成一幅复杂而有序的动态图。屏幕下方,一排控制台整齐排列,操作人员紧盯着各自面前的显示屏,双手在键盘与鼠标上流畅操作。在这里,科技的力量将复杂的铁矿开采流程化繁为简,操作人员凭借先进系统,实现了对铁矿开采的全方位智能掌控。
“在2020年之前,我们现场作业还是以半自动式机械化为主。现在,通过智能开采生产平台,我们建成了集成穿孔、爆破、铲装、运排的全流程作业系统,协同开发了多场景协同联动智能化开采应用,实现了大型露天铁矿全方位安全智能开采,极大地提高了矿山的安全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首席工程师马连成看着屏幕上的数据骄傲地说,数字地质是全流程数字采矿的起点也是终点。根据勘探信息,对全采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33条勘探线覆盖该矿所有区域,最深的勘探钻孔为-700米,建模储量19亿吨,可精准掌握矿产资源分布,为质量配矿提供依据。
“项目建设前,采场配矿所有环节都是人工计算、人工统计、人工下达计划,误差大,工作效率低。如今,通过平台实现了一次地质配矿。在数字地质模型上,圈定开采区域、方位,系统自动计算预期矿量、品位,根据生产计划、入选最佳品位完成一次地质配矿。”智能管控中心讲解员沈子煜说,通过平台,实现了智能穿孔和爆破,在数字地质系统上进行孔网参数设计,通过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导航式精准对孔、穿孔作业,实现无人员指挥,同时将穿孔完成信息传送回数字地质系统。根据回传的孔网参数信息,在数字地质系统上对孔网、装药、点火、爆破等工序进行流程设计,形成最优爆破设计方案。爆破后,对炸药用量和爆破效果进行评价,不断提升爆破质量。
如今,这个项目的“5G全连接智慧采矿”“能耗数据监测”等场景先后获得工信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嘉奖,成为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标杆案例。
上一篇:嗨,欢迎来到我的赛道·城市篇
下一篇:严重违纪违法,徐鸿周被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