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把体育赛事作为撬动文旅消费的密码,“跟着赛事去旅行”无疑是最流行的体育词汇。
“五一”长假期间,两场世界顶级体育职业赛事——钻石联赛和苏迪曼杯先后在厦门举行,前者吸引了超2万人次到现场观赛,后者的决赛场地则挤进了10563人。
数据显示,去年我省以赛事经济为龙头,融合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全省开展各类品牌赛事855项,吸引近500万人次参与,拉动消费超50亿元。
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气经济”,体育赛事为何能释放“溢出效应”?
一方面观众有热情。赛事经济的火爆,反映了当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如今,年轻群体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忙碌的工作之余,选择“赛事+旅游”的休闲方式,已成一种新潮。
另一方面市场有期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万亿元,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除了带动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赛事经济更能跨界联动文博、商超、娱乐、会展等多业态,充分激活上下游产业链。
与其他消费不同,体育消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消费者的忠诚度高、黏性强。因此,结合体育赛事拉动消费,把赛事流量变成消费能量、经济增量,正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发力方向。
为了助力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今年4月,省体育局联合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印发《关于实施“十、百、千”八闽名赛培育工程,发展赛事经济、提振赛事消费的通知》,着力打造10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100项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全年举办品牌赛事超过1000项。这正是地方玩转产业融合,让更多顶级体育赛事助燃消费的重要举措。
热情之下,赛事经济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但目前体育消费市场也出现了诸如效益短期性明显、内容同质化、观赛体验参差不齐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质上,赛事和文旅都是服务业,以赛事经济拉动消费的同时,更应该把好事办好。这就要在“场景”上动脑筋,在“体验”上做文章,通过优质的体验、硬核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让赛事成为大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同时,还要优化赛事活动的消费链条和服务保障,把赛事流量转化为居民和游客满满的获得感,让“人从众”的景象演变为一个个具体的消费点,让“头回客”变“回头客”、“一时火”变“一直火”。
归根到底,体育赛事是群体的短暂性“狂欢”。当比赛结束、人群散去,举办城市能否实现体育消费的长尾效应,留住热度、留下人气,让赛事经济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新载体和新路径,才是关键。
上一篇:为流量假“自杀”害人害己
下一篇:一对一导师制打造人才雁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