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自“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工商联以旗委、政府为主导,以民营企业为纽带,以“二产带动一产”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出一条“企业获利、农牧民得利、乡村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组织保障:多层联动机制
乌审旗工商联以“党建引领、地企联动、全域协同”为战略,构建“旗委统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牧民受益”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组织64家民营企业与全旗61个嘎查村捆绑结对,将“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工业资源反哺农业、城市资本下沉乡村、现代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城乡要素高效重组与价值共创。
乌审旗工商联成立“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统筹统战部、工商联、乡村振兴局等18个部门,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季观摩”工作机制。通过“万名干部助万企”行动,选派120名干部下沉一线,担任“村企联络员”,精准解决土地流转、技术瓶颈、融资难题等问题127项,确保政策落地“零距离”。
同时,依托境内丰富的天然气、煤炭资源,推动工矿企业与农牧业深度融合。内蒙古中煤远兴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年采购玉米、牧草等农畜产品超2.3亿元;博大实地化学有限公司免费为农牧户提供测土配方服务,覆盖耕地20万亩,亩均降本200元。2024年,全旗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嘎查村增至12个,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同比增长12%。
产业推动:完善长效机制
通过“专项扶持+精准激励”组合拳,构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针对帮扶成效显著的企业,旗政府优先配置土地、税收等政策资源,并设立“乡村振兴突出贡献企业”评选机制,每年对带动农牧户增收、产业升级效果突出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例如,内蒙古牧名食品公司因创新“乳制品联合体”模式,带动500户牧民户均年增收2.1万元,获评旗级示范企业,并获200万元财政补贴用于扩建生产线,推动产能提升30%。
此外,积极推广“统种共富”“统养共富”联农带农模式,选择红旗村、庙滩村为“统种共富”试点村,选择巴音希里嘎查为“统养共富”试点村。其中,内蒙古世林投资集团联合3个嘎查村打造的“甘霖乌素”农旅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形成“大项目引领、小项目协同”的产业生态闭环。
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利益链接模式。内蒙古博大实地化学有限公司联合无定河镇打造“玉米全产业链”,通过“测土配方+统一购销”模式,整合种植基地15.6万亩,带动3194户农牧户亩均增收200元。2024年,玉米深加工产值突破5亿元,并开发玉米胚芽油、饲料等衍生产品,溢价率提升25%。
内蒙古恒盛环保科技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研发“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施肥与资源循环利用,覆盖耕地15万亩,化肥使用量减少20%。乌审旗塔来乌素农牧业公司推广“乌审大红糜子”有机种植,通过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产品溢价0.5元/斤,带动200户农户增收。
人才聚力:引育并重促“造血”
构建“1+1+6+N”人才布局(1个现代煤化工人才基地、1个人力资源产业园、6个苏木镇孵化中心、N个村级工作站),引进科技特派员、大学生21名,培养本土技术骨干300余人。
龙头企业建设中央厨房带动养殖基地。内蒙古牧名食品公司面对牧民分散养殖、鲜奶品质参差不齐的难题,积极联合周边农牧民及企业成立“鄂尔多斯传统奶制品产业化联合体”和“鄂尔多斯地方特色乳制品行业协会”,打造“中央厨房”,统一收购、检测、加工鲜奶。带动200户牧民户均年增收2.1万元;开发乳清饮料、黄油等6类产品,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品牌溢价率提升30%,入驻全国200余家商超。
同时,升级版“13571”工作法,数字化赋能未来乡村。2025年,乌审旗将“13571”工作法(一条主线、三项创新、五大核心、七彩行动、一个目标)升级至2.0版,并被自治区评为“创新典型做法”,聚焦“党建领航民企高质量发展金名片”目标,深化乡村振兴“五链融合”模式,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年初举办“党建领航赋能民企”暨全旗优质农畜产品进驻直播平台洽谈活动,联合本土30余家民企打造“云端经济”新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展销等方式,助力“乌审味道”走向全国,开创“党建+数字经济”新路径。
此外,同步搭建旗内外合作交流平台,深入推进乌审旗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促进消费帮扶,举办“政企联动暖冬行消费帮扶促振兴”系列行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再联合、再合作、再加力。
截至目前,乌审旗深化“万企兴万村”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投入资金3.71亿元,开展消费助农活动20余场,销售农畜产品超2000万元。
2024年,全旗农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提升至65%,文旅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以优异成绩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逐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