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做客《春城热线》,就市民关心的滇池保护治理、“十年禁渔”工作、蓝藻水华防控等进行交流分享。
滇池一季度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根据监测数据,今年一季度,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水质定类指标化学需氧量为23mg/L,其他指标达到或优于Ⅲ类。从营养状态看,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5.8,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与去年同期比较,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好转为轻度富营养,营养状态指数好转13.2%。从水质指标看,滇池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为23.1mg/L,比2024年(29.6mg/L)好转22.0%,为2018年以来第三好;总磷为0.042mg/L,比2024年1至3月(0.088mg/L)好转52.3%,为2018年以来最好。从水体透明度看,滇池水体透明度为0.91米,比2024年一季度(0.36米)透明度提高152.8%。
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昆明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程,主城建成区雨污分流区域占比从“十三五”时期的34.81%提升至89.85%。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项目目前进度达44.59%。在藻水处理能力方面,滇池藻水日处理能力从2.4万立方米提升到82.4万立方米。移动排涝能力方面,从“十三五”时期的19.5万立方米/小时增加到70.66万立方米/小时,并建立昆明市中心城区半小时应急救援圈、省内城市4至8小时应急救援圈、省外城市8至12小时应急救援圈。环湖截污东岸、南岸干渠连通工程也在推进中,建成后可将主城超负荷处理的污水调度至滇池南岸处理。
同时,昆明市持续开展旱季清污剥离,从源头减少旱季污水处理厂处理量、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目前,通过开展主城区地下排水管渠入流入渗排查,综合采取管道修复、清水通道建设、降低河道水位等方式,已完成清污剥离3.92万立方米。
采取4个方面措施改善滇池水质
昆明市将重点从源头减排、中端提效、末端拦截、湖内削减等4个方面入手,去污染存量、遏制增量,从根本上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进一步抓好滇池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滇池水质。
在源头减排工作中,持续推进凯旋利闸、明通河闸等30个省级重点排污口及69个市级排污口整治工作。开展河道(河段)沟渠清淤、排水管渠清淤、化粪池清掏及主城区餐饮泔水倾倒入管排查整治。实施广普大沟水环境整治及66条直接入湖沟渠中劣Ⅴ类水体治理。开展月牙潭、翠湖、大观等公园水体外排专项整治,做好景观水循环利用,逐步实现不外排。
在中端提效方面,继续推进旱季清污剥离,在原已剥离3.92万立方米/天的基础上,新增剥离不少于2万立方米/天。结合2024年度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作评估成果,开展主城区二环路内雨污分流查缺补漏,进一步梳理二环路外雨污分流系统,巩固雨污分流工作成效。围绕环湖截污干渠进水减量,继续推进大学城片区再生水、矣六片区农田尾水等问题整治。加快在建及拟扩建3座水质净化厂建设,新增处理能力55万立方米/天,其中处理规模40万立方米的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加快推进第七、第八水质净化厂5万立方米扩容和第十四水质净化厂10万立方米扩建工作。
在末端拦截方面,推进环湖截污干渠东岸、南岸连通工程,年底前完成管网连通,增加污水调度空间。建设片区连通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间调度,并适时启动水质净化厂雨季快速净化设施。
在湖内削减方面,加强滇池蓝藻水华防控,新增蓝藻打捞处置能力50万立方米,使打捞处置总能力达到133万立方米,并实施蓝藻离岸处置,减少近岸蓝藻富集情况。分年度实施第四期湖内疏浚工程,争取年内完成18万立方米工程量。
常态化抓好入湖河道清淤
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35条入滇河道中,Ⅰ—Ⅲ类水质河道有29条,占实际监测总数的87.9%,无劣Ⅴ类水质河道。为巩固和保持好现阶段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效,昆明将从疑似排污锁定机制落实、河道水质预警提醒、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清淤、执法监管5个方面抓治理、促提升。
通过分析河道水质监测数据,筛查问题河段、锁定污水排放疑似区域,精准溯源、迅速整治,尽快恢复河道水质。根据河道水质监测情况,形成不达标河道及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道问题清单,下发预警函,提醒问题辖区及时整改,并通过短信方式将水质超标河道情况报送流域各区负责人,提醒关注辖区水环境情况,督促职能部门抓好整改,有力推动河道水环境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滇管部门将按照滇池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整治计划,持续抓好36个省级重点排污口整治,6月30日前力争完成洛龙河古城停车场排口、财经学校防洪沟排口、金色大道箱涵、凉亭东沟截污闸、采莲河暗河出口河道闸等7个省级重点排污口整治,恢复清水通道,达到年度整改目标。按照“应清尽清”的原则,常态化抓好入湖河道清淤,削减内源污染,6月30日前争取完成第一批116条(段)河道及支流清淤。记者孙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