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金妮
文化的力量由此迸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这里的干部、群众。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进取开放的文化,那么就像阳光雨露滋养大地,各行各业都会充盈着勃勃生机。
5月18日上午,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城市(贵阳)接力倒计时活动——民族团结大巡游,将在贵阳喷水池拉开帷幕。这场时隔一年的盛会,承载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热切期待。
回顾去年的民族巡游大联欢,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芦笙舞的欢快、木鼓舞的雄浑、侗族大歌的悠扬,还有踩堂舞、面具舞、反排木鼓舞等非遗展演轮番登场,精彩纷呈的表演不仅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更以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多彩贵州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贵州的“村超”“村BA”“村T”等一系列生动实践,展现出文化与旅游天然的紧密联系,也让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旅游产业中得到充分体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提质升级,研学旅游、博物馆热等新业态持续拓展,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经济价值正进一步凸显。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从单纯的参观走向深度参与,他们更愿意探寻自然风光背后的文化故事,追求知识的收获与精神的满足。
实际上,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文化不仅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也在时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一个地方的文化往往与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应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得越好,对于自身的文化就越自信。同样,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也会作用于经济发展。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时期的文化鼎盛,前提是周王朝国力强盛,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于王道。视线拉回到近现代,鸦片战争之后,泱泱中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时谈文化自信便成了空中楼阁,于是有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我们便能从容自信地去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更高的文化层面思考人类文明。这种文化自信的建立,让我们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让我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
同样,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于是贵州人更加自信。如今,已鲜少有人再拿“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进行调侃。除了与过往作比较,也鲜少有新闻报道再提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句流传多年的俗语。今天的贵州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成语、俗语所代表的文化语境已不复存在。今天的贵州,人们谈论的是“中国天眼”“世界桥梁博物馆”等新的时代标签,是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是多彩贵州新风采……
文化的力量由此迸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这里的干部、群众。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进取开放的文化,那么就像阳光雨露滋养大地,各行各业都会充盈着勃勃生机。反之,如果一个地方封闭落后、观念陈旧,也就很难在时代的发展中抢得先机、不断突破。
当经济发展起来,我们反过头来研究发掘自身的文化,便更有底气,更能清晰地认识到贵州在中国版图中的特殊性,贵州文化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独特魅力。2023年,省委提出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正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正是一种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文化向上生长。
我们看到,“红飘带”自2023年10月试运营以来,已合计演出超12000场,接待省内外入园游客近130万人次;曾经空灵婉转于深谷的侗族大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运用到了《哪吒2》,让世人感受到了不同于现代音乐的古朴与纯粹……这些,只是文化走向兴盛的背景下,烙印在时代年轮里的一个个注脚。期待更绚丽的文化经济图景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