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金妮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今年2月,贵州出台的20条科技成果转化举措,直面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不能转”难题,以制度创新扫清转化障碍。
过去,科技成果属于单位资产,科研人员想转化,得层层审批,还得担心定价失误被追责,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贵州这次改革直指要害:把成果所有权交给科研人员,单位自主决定转化方式,不用再报批;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不和传统国有资产一样考核保值增值,相当于给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更实在的是,只要按规矩办事,即使成果转化后价值波动或失败,也不追究责任。这种“尽职免责”的设计,让科研人员敢闯敢试。
科研人员不是不想转化,而是顾虑“投入产出失衡”。贵州新政打破两大枷锁:一是转化奖励不再受单位工资总额限制,该发多少就发多少;二是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可以自主分配,甚至能拿去投资入股,让科研人员和技术“深度绑定”。这些措施让科研人员真切感受到“知识变现”的实惠,自然愿意把成果推向市场。
面对资源短板,贵州实行“内外兼修”。对内,建立中试基地补上“实验室到车间”的断档,培养技术经理人专门跑转化;对外,敞开大门吸引省外成果落地,给钱给政策。最接地气的是“先使用后付费”——企业可以先用技术,等赚了钱再付许可费,降低了中小企业试错成本。同时要求高校把“沉睡”3年以上的成果拿出来共享,避免“闭门造车”。这种既修“高速路”又建“服务区”的做法,让成果转化不再卡在“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改革举措通过系统性政策突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实践表明,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关键看敢不敢改、会不会改。
上一篇:险资加大入市稳市力度
下一篇:“红色物业”赋能 老旧小区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