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越野赛男子组鸣枪开赛。 (赛事组委会供图)观众在赛道旁为选手加油。(赛事组委会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4月27日,随着最后一位运动员冲过终点线,2025年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在遵义圆满落幕。连续5天的激烈角逐,不仅展示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高超竞技水平,也凸显了贵州作为“山地王国”的独特魅力。
作为亚洲地区山地自行车级别最高、专业性最强赛事,本次大赛落地贵州遵义产生了多重影响力。对标奥运会难度的洲际高水准赛道和喀斯特风光带来的热度话题,使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贵州,形成了有力的对外宣传展示,进一步推动了贵州文体旅融合发展。
历史最佳的背后
本次大赛中,中国队以9金7银7铜的优异表现刷新了亚锦赛历史最好成绩,显示出中国山地自行车运动梯队建设成果。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奥林匹克越野赛男子精英组冠军米久江。这位杭州亚运会金牌得主和2023年亚锦赛季军,在本届比赛中完成了个人亚洲夺金纪录的最后一块拼图。女子精英组冠军伍志帆同样表现出色,她不仅是上届亚锦赛的冠军得主,在本次比赛中再度展现出难以超越的实力。
亚洲自行车运动联合会公路委员会主席、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韩峰表示,中国山地自行车国家队长期以来在亚洲都具有显著优势。贵州山地自行车运动近年来从零起步,涌现出了一批杰出选手。这些运动员通过跨界跨项选拔和多元化培养模式脱颖而出,体现了贵州开放的人才挖掘策略。“多条腿”走路的方式不仅扩大了选材范围,还为更多业余选手、俱乐部成员和高校学生提供了参与高水平赛事的机会。
中国山地自行车国家队教练、贵州省山地自行车队主教练易健对此深感欣慰:“这一成绩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贵州在山地自行车人才培养上的开放态度。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女性运动员的培养,努力补齐短板。”
“最难赛道”的挑战与意义
此次亚锦赛的赛道被誉为“亚洲最难”,其设计充分结合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设置了弯墙、乱石障碍和跳台等技术点,难度堪比奥运会标准。比赛期间,遵义细雨蒙蒙和半晴半阴的天气条件更增加了比赛的不确定性,令不少参赛者感叹:“这是我骑过的最艰难的赛道!”
亚洲自行车联合会主席拿督阿玛吉特·辛格·吉尔表示:“这次的赛道绝非简易设计,其难度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当,高水准赛道不仅考验运动员的技术和体能,更能激发选手的潜能。”他认为,选择遵义作为赛事举办地是一个极具远见的决定。
参与赛道设计打造的贵州省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会长陆正虎介绍,越野赛、淘汰赛和速降赛3条主赛道参照国际自行车联盟(UCI)的标准打造。越野赛赛道包含大量爬坡和下坡路段,连续的技术障碍设计,要求选手具备极高的耐力和控车等综合能力;淘汰赛赛道全长仅0.9公里,却包含急弯、陡坡等技术难点,主要考验运动员的爆发力;速降赛赛道则以其刺激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中心副主任甘小川看来,修建高水准赛道是贵州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的重要一步。目前,贵州已在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毕节市百里杜鹃方家坪景区以及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地建成了对标国际的高水准赛道,并计划继续对标世界杯、世锦赛等世界级赛事标准推动赛道建设。
“山地王国”的邀请
除了专业竞技层面的成就,亚锦赛的成功举办也为贵州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比赛期间,三坝水库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聚集了大批热情的观众,他们敲锣打鼓、拉起横幅为选手加油助威。米久江的母校——遵义医科大学更是组织了200名师生现场观赛,共同见证这位校友的夺冠时刻。
米久江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投身山地户外运动。他当初是通过学校的山地户外队接触到了山地自行车运动。如今,遵义医科大学开展了专门的山地户外运动课程。
贵州山地自行车运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已释放出显著的明星效应。在米久江、陈科宇等运动员的带动下,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向大众发出“邀请函”,山地自行车、攀岩等运动项目,已成为人们日常尝试去挑战的一项热门运动。
亚锦赛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本地体育事业的进步,还向世界发出了“山地王国”的邀请函。开幕式当晚,15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运动员和技术官员齐聚一堂,体会到贵州人的热情。哈萨克斯坦选手艾利克斯在会场外的贵州旅游产品展示区买了一枚胸针送给妈妈。菲律宾女选手戴安娜盛赞贵州的凉爽天气,直呼:“这里的人很友善,我爱贵州。”
亚锦赛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赛事,其举办为高水准赛道落成,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留下了宝贵财富,影响会长期且深远。赛后,高水准赛道将继续用于本土选手的选拔和训练,同时对外开放给越野爱好者体验骑行乐趣。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进一步扩大山地自行车的群众基础,并提升贵州在国际山地运动领域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