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小洋山北作业区建设迎来新进展,西1区陆域吹填工作完成,码头建设正式开工,站在高处看去,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洋山北侧已经“吹”出了一块土地。未来,小洋山北侧这片区域将建成上海港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也是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和生态绿色港区。
小洋山北侧项目,最左边一块延升至海面接岸工程的土地就是西1区的陆域堆场区域。
上海港的未来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3万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已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
然而,上海港岸线资源紧缺,最近几年,除了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项目外,上海港的岸线资源没有任何增长,箱量增长基本都依靠螺蛳壳里做道场,向效率要增量。
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新加坡港则持续推进大士港的建设,岸线资源不断增长。2024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紧跟上海港之后。到2040年大士港全部建成并投用后,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预计将提升至6500万标箱。
在现有的岸线资源的基础上,上海港想要用效率推动箱量突破6500万箱太难了。要维持“连冠”,上海港必须建设新的港区。而小洋山北作业区,正是着眼于上海港未来发展的关键工程。
小洋山北作业区建成后,将为上海港带来6100米的新岸线。其中集装箱码头岸线长5500米,包含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160万标准箱。该项目将采用最新的自动化码头技术,从工程建设到未来运营都严格遵循生态绿色港口的要求,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转型的新标杆,为上海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开全新空间。
该项目不仅是上海市的重大工程,更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程,以及长三角深化合作的典型案例。
“未来,小洋山北作业区可服务于江海联运、沿海支线和近洋航线,在发挥长江、内河、沿海水运优势的同时,缓解上海市陆路运输的紧张局面,提高节能、绿色、环保运输水平,进一步巩固上海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整个洋山港区的规划图,东海大道以北就是小洋山北侧,建设中的小洋山北侧项目工程则是右上方小格子区域。
史上最大的水运工程
6100米的新岸线是什么概念?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吴庆飞介绍,小洋山北作业区的岸线比南侧洋山一二三期码头的岸线加在一起还长,相当于再造一个洋山港区。
“小洋山北作业区是一次立项的,从投资额和岸线长度来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运工程之一,涉及的围填海渣土达1亿立方米。”吴庆飞说,截至2024年年底,小洋山北作业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0余亿元,2025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40亿元。
从地图上看,小洋山北侧是指小洋山岛东海大道以北的区域,新建的小洋山北作业区要先在北侧陆地的基础上填海造地,围填出码头堆场的土地,然后再向前建设码头。
小洋山北侧项目从西到东又被划分为西1区、西2区、中区、东区四个部分。由于工程量巨大,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从西到东又被划分为西1区、西2区、中区、东区四个部分,并采取“整体立项、连续建设、逐段运营”方案。目前西1区建设进度最快,预计将于2026年年底建成,随后开展验收和试运行工作;西2区陆域吹填工作预计今年年内完成50%左右;东区今年将启动东护岸、东接岸建设;中区则因为涉及海底液化天然气管线的迁移,需等迁移工作结束,目前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洋山北侧的东海海面上,近百条工作船正在忙碌地作业。吴庆飞说,高峰期时,这片狭小海域会有超过一百艘船同步作业,算上路上的运输船等,同时有300余艘船舶服务于小洋山北作业区建设。
现场实景图。
世界级工程的挑战
吴庆飞参加过上海港外高桥港区、洋山四期、罗泾港区等多个港口项目的建设,见惯大场面的他表示,小洋山北作业区这样的超大型项目依然充满挑战。
首先是一次立项,分阶段交付并无先例,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新的探索。其次,该项目8个水工标段同步开工,作业面范围狭小,而现场参与施工的船舶数量多,各种工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极大。此外,现场的风浪和最新的环保要求也是不小的挑战。
面对管理难题,小洋山北作业区建设专门成立联合调度指挥中心,提升联调联动职能。面对气象和环保挑战,项目组采用小洋山北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并完成小洋山北作业区台风、寒潮天气各类船舶处置方案专家咨询会,同时加强工程结构的动态监测、建立网格分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副经理倪立土介绍,在建设小洋山南侧港区时,由于外侧有大洋山岛作为天然屏障,建港的施工条件比较好。但北侧没有天然屏障,受冬季寒潮和东北风天气影响,现场风浪较大,常有数米高的大浪。因此,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每个月的有效施工期仅有10天。为此,小洋山北侧作业区施工团队在围填海建设码头堆场的同时,将同步在海上建设一个平行于码头的、7500米长的防波堤。
“防波堤建成后将改善现场施工环境,并成为未来小洋山北作业区的一道屏障。”倪立土说,在建造防波堤时,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大圆桶”作为防波堤的基础,这也是桶式基础装置首次在外海码头和驳岸结构中应用。
桶式基础装置图示。“大圆桶”预制高度超过30米,总重超过5000吨。其下部是个椭圆形的柱体,上部则是中空墙体的设计,并且墙上有消浪孔和鱼礁孔,方便小鱼自由穿行。
如果采用过去抛石建防波堤的方案,就需要在海里堆填一座小山,这在大风浪的条件下不仅难度较大,而且需要的资源也更多,最底下的抛石宽度要达到200米。现在采用桶式基础装置,只需占海40米,并且中空的设计使海洋生态不会被人造的防波堤分割开。
中空的设计使海洋生态不会被人造的防波堤分割开。目前,2828米长的西防波堤工程已累计完成桶式基础预制55个,累计完成安装45个。这些“大圆桶”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在水底精准地一字排开,形成防波堤的主体部分。
“这样的庞然大物,一旦翻倒便不可逆转,因此我们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模拟试验,确保实战次次都能一次到位。”倪立土说,在首次模拟试验中,“大圆桶”就在入水那一刻侧翻了,施工团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并改进了作业方式,使用吊机辅助“大圆桶”水平移动。
记者了解到,在工程项目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相关方面也正在研究小洋山南北两侧整体一体化运营方案。“这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联合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资源的统筹和联动,将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